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19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301篇
轻工业   30篇
水利工程   3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31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可能,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而象征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该文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象征运用的具体分析,引入“现代性”概念进行评判,探测传统象征在当代建筑实践中的可能性,并进一步指出一种面对传统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82.
作者试图论述台湾中生代建筑师孙德鸿座落在台湾台北县八里乡的十三行博物馆,并将其放回台湾战后当代建筑史的发展脉络来重新梳理,并讨论其语言在脉络中的发展性,首先将专注台湾建筑史发展的前期与这批正在活跃的当代建筑师的关系;其次将揭示十三行博物馆的美学与所在地理环境的对话;最后则讨论该语言在台湾当代建筑发展脉落中的地位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83.
作为当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性的弊端的过程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者在拒斥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论旨。对后现代主义的深入研究,将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4.
张凡 《中国宝石》2020,(4):96-100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把中华美育的优秀成分进行现代性转变、创造性发展,如何在演进与继承之间找到守正创新的关系,建立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设计的关系,成为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及教育领域迫切的课题。鲁迅先生曾写到:“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是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的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相似文献   
85.
朱昊昊 《建筑师》2023,(6):36-47
本文基于建筑学专业的自主性特征,以南京招商局办公楼为研究对象,结合历史资料与最近的结构检测信息,从场地与方位、功能与布局、结构与空间三个层面展开设计分析,释读杨廷宝应对具体专业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探析其背后蕴含的基本观念和立场,借此引出并探讨有关他的建筑学遗产的三个重要议题,以期更好地理解他在“恪守与应变”持续张力下的现代建筑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86.
1900年以来,长春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和近代化过程,其城市功能发生了三次转变:从边疆集镇发展到铁路城市,再变为伪满的“政治中心”城市空间,最后通过“一五”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定义和表达各不相同。梳理长春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指导长春今天的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87.
分析天津的新城市图景,解读隐含在天津现代城市视觉文化中的中西对话,通过关于视觉与时间的观念来思考场所的复杂性问题。对天津而言,"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独特的城市视觉文化是跨文化交流过程的产物。19世纪天津的城市景观超越了国界,多种异域文化并存。每个殖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特定(西方的)视觉认同,并移植到这一东方语境中。这种视觉认同如今被视为这座城市全球化的起点。当下天津城市发展的策略,一方面是更新这些"移植"空间,另一方面力图提升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现代特征。那些欧洲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在新的城市语境中再现生机。这种新的城市视觉文化是天津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明确标识,并且是在经济层面和象征意义上加以运作的一种资源,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藉此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88.
李华 《建筑师》2020,(1):103-109
如果说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面临的问题是,其当代的意义何在?又如何当代?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说,现代性是建筑学产生的条件和基础,而建筑学是建立在此之上的一种现代形式的知识和实践,在中国,近代时期是这种现代的知识形式产生的源头,和当代中国建筑由来的基础。本文从现代性的自觉与自省、中国建筑中的现代性问题和作为方法的知识构成等几个角度,展开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问题,尤其是技术与建筑之间关系的一些思考,并希望借此厘清以现代性反思为基础的知识史视野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探讨这一视野在检省当代问题及建筑发展过程的方式与意义。  相似文献   
89.
基于晚期现代性阶段的环境、生活质量和全球性制度等社会问题都发生重大变化,吉登斯认为当代政治哲学需要即时有效地回应时代的挑战:全球性共同体的出现,新阶段的行为规范问题和生存性问题.  相似文献   
90.
在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共同推动文化现代性建设的历史进程里,吴宓从自己的固有文化视域出发,以<学衡>这一明确反对新文化运动偏激取向的刊物为依托全面展开了对整合的文化现代性理路的深入思索.这种整合中西传统文化精华建立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现代性发展思路体现出了比新文化阵营更为健全的文化心态和比一般文化保守主义者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对其展开重新分析和评价将会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思考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种可能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