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4篇
电工技术   62篇
综合类   73篇
化学工业   27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159篇
矿业工程   34篇
能源动力   27篇
轻工业   68篇
水利工程   94篇
石油天然气   69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5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0篇
冶金工业   12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91.
青藏高原湖泊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监测高原湖泊水位变化对于准确评估该地区的气候及其对周围水文与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而由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复杂且恶劣,难以对湖泊进行长时间、连续的实地观测,但遥感技术的发展弥补了这个不足.利用多源测高卫星数据可以有效地监测湖泊水位长时序连续变化,促进对青藏高原湖泊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792.
薛林  胡方华 《建筑机械》2001,(11):16-19
四上青藏高原——记青藏铁路施工设备技术交流和现场演示会@薛林~~ @胡方华~~  相似文献   
793.
青藏高原的盆地形成与分类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青藏高原内由北向南主要发育有4条巨型断裂构造带:南昆仑断裂构造带、龙木错—金沙江断裂构造带、班公湖—怒江断裂构造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构造带,以之为界,可以把青藏高原划分为昆仑块体、巴颜喀拉块体、羌塘—昌都块体、冈底斯块体、喜马拉雅块体。各块体内发育了多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它们大多为“叠合盆地”。根据青藏高原内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地层的发育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可把青藏高原划分为27个中新生代“残留盆地”,依其原型盆地性质可把其归纳为板内裂陷、被动陆缘、弧间和弧前等4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794.
试论青藏高原深部重力场与新生代构造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深部重力场表现为由东西走向长达 170 0 km的“一高二低三带”异常所组成,且沿走向存在南北向错断带,形成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格局。根据地壳测深资料进行重力异常的正演,利用变密度反演方法对深源重力异常进行反演得到该区地壳厚度。高原重力场和地形之间具有四个级次的相关关系,其中第三级次的相关,得到 MT壳内低阻层的证实。充分反映了地壳深处地幔物质活动与地表新生代构造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深部与浅部、构造与地形、地质与地球物理现象的紧密联系,反映了高原地区存在一个由深部作用导致形成的新生代构造体系。E3 - N1为拉张沉降阶段,N2 - Q2 为高原急剧隆升、断块差异活动阶段。最终指出,中央断陷带及北部白滩湖、西金乌兰、沱沱河等断陷为找油气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95.
796.
为了理清水电站建设区的表土资源量,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分析项目区表土资源数量,测定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合相关规范标准,对项目区表土数量、质量及其养分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的表土资源主要集中在耕地,林草地表土分布总体较薄且多为含砾石土层,项目区表土总量满足迹地恢复的覆土量,表土质量基本符合青藏高原区土地复垦林草地质...  相似文献   
797.
青藏高原东南缘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气候、水文、构造与地形条件具有发育超大冰川或滑坡堰塞湖及高能洪水的潜力。对高能洪水沉积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以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广泛分布的高能洪水地貌和沉积证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该流域高能洪水沉积物的主要沉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对该流域高能洪水的地貌效应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高能洪水形成的巨型边滩以涡流型边滩居多,其次为点状边滩和吊坠型边滩,未见牵引型边滩; 就沉积特征而言,该流域高能洪水巨型边滩的内部沉积以水平叠层为主,波纹及交错层理层、粉砂层、斜坡沉积和粗砾平行层理层亦见分布; 高能洪水等极端地表过程在青藏高原及雅鲁藏布江的泥沙输移及地貌演变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98.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是中国西部主要地震区,自1700年以来,该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106~107 a、77~78 a、53~54 a、26~27 a、10~11 a与3~4 a等.以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为指导,将有序性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强震中长期预测方法,构建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M≥7强震信息有序网络结构.在总结该区21世纪以来3次大震(2001年昆仑山8.1级大震、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和2010年玉树7.3级强震)预测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所建强震有序网络结构提出新的预测意见:2014—2015年、2026—2027年和2030年前后该区仍有可能发生M≥7强震.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预测具有独特的效果.  相似文献   
799.
青藏高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径流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备受关注。该研究采用Mann-Kendall检验和Pettitt突变点检验,分析了西藏自治区11个水文站1980—2016年径流深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基于Choudhury-Yang方程的气候弹性法,量化了年降水、年潜在蒸发以及下垫面变化对年径流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径流深总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多个流域在1997年左右发生突变;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年径流深对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是年径流深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导致所有站点的年径流深增加,但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对拉萨河流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00.
基于Copula函数联合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地表温度指数(SLTI),构建了复合干热事件指数(CDHI)用于评价青藏高原复合干热事件,分析了2000—2019年夏季干旱和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降水和地表温度对复合干热事件的相对贡献度及不同植被对复合干热事件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SPI与SLTI拟合效果最好的函数为Gaussian Copula函数,CDHI与标准化增强型植被指数(SEVI)拟合效果最好的函数也为Gaussian Copula函数;青藏高原夏季干热情况有轻微加重的趋势,4种植被类型中草地和林地的干热情况加重,干热情况在空间上呈现北部减缓、南部加重的趋势;SLTI持续增大是复合干热事件严重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农田的SPI、SLTI对CDHI变化的相对贡献度差值最大,分别为0.71和0.29;东北部的植被生长易受复合干热事件影响,农田对复合干热事件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