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36篇
电工技术   29篇
综合类   133篇
化学工业   149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194篇
矿业工程   91篇
能源动力   31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200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5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7篇
冶金工业   22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28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章分别利用传统的面积统计方法(即在南方CASS软件中利用全解析法进行面积量算)与在ArcGIS中通过建立DEM模型来减少投影变形之后进行面积量算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经比较得出两种面积统计方法都是正确可行的,但利用ArcGIS建立的TIN模型,建立了测区的三维模型,并可以统计出了测区的表面积。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进行土地勘测定界工作,面积计算时应充分考虑起伏的地表表面积与其平面面积的差异,这对土地征收、征用、农用地转用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2.
针对单一粒径粗粒组和细粒组混合而成的不良级配粗粒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元耦合方法,考虑孔隙水与固体颗粒的相互作用,模拟了一定水力比降作用下的渗透变形过程,研究了细粒的运动规律,对比分析了初始细粒含量对渗透变形过程的影响。在水力比降作用下,土样中细颗粒运移会经历两个阶段,初期渗透压密,运动速度较低,之后随着渗透变形发展,渗流通道和运移通道逐步开敞,细颗粒运移速度加快。渗透变形发展过程中,土样出水口和入水口位置细粒含量降低、局部水力比降减小,而中部细粒含量增大、局部水力比降缓慢增加。当土样中初始细粒含量达到40%时,土样中部细粒含量会提高,并逐渐出现明显淤积层。土体渗透变形取决于整个渗径上的渗透稳定性,土料自身颗粒粒径几何关系确定的内部稳定性不能完全表征土体的渗透稳定性。  相似文献   
63.
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PMODEL是根据水文相似性——地形指数相同的栅格划分为同一产流单元进行产流计算,但是其不能考虑降雨和地形指数统计分布曲线等流域地形地貌信息的空间不均匀性。通过对流域DEM处理,建立了基于水系子流域的TOPMODEL。该模型考虑了降雨、地形指数分布曲线等空间不均匀性。将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和TOPMODEL应用在九州流域,并进行模拟比较,发现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更能反映流域的实际情况,模拟的结果更加合理。可以预测不同子流域降雨组合下的流域出口的流量过程。  相似文献   
64.
虎跳峡龙蟠右岸边坡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虎跳峡龙蟠右岸边坡的稳定性问题对拟建的虎跳峡水电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钻探及平硐勘查过程中尚未发现该边坡有连续的滑动面,因此无法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对其稳定性作出判定。本文运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虎跳峡龙蟠右岸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研究,得出该边坡在现今应力场状态下的稳定性问题、潜在的破坏模式及相应的滑动面。此外,还结合离散元模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和离散元方法获得的滑动面基本一致,增强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5.
论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以地质体的渐进、动态破坏为基本出发点,对滑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通过具体滑坡现象和模型试验说明研究滑坡问题的复杂性;按照山体的破坏程度,划分包括既有破坏、局部再破坏、贯穿性破坏、离散性破坏和运动性破坏几种破坏形式,说明破坏类型的转化正是山体渐进破坏的过程;综合分析极限平衡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分析边坡稳定性的局限性;详细介绍基于连续介质的离散元法的特点;建议将滑坡体地表裂缝作为参数分析的基本参量;阐述分析运动性破坏的重要性;特别强调单纯靠计算方法不能解决工程问题,将计算模型与现场监测结果分析相结合,是正确判断山体当前状态、分析滑坡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6.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particle residence time near the walls of gas fluidized beds by DEM simulatio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two beds, one of cross-section and the other of cross-section. The particles used were 0.5 and in diameter and in density. The number of particles used was 600,000 and 500,000 for simulations of the 0.5 and diameter particles, respectively. Th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is that it enables an unprecedented amount of 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the motion of individual particles near the walls of a fluidized bed to be obtained. These include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residence time, mean residence time, contact frequency, and contact distance at the walls. Variations of particle residence time with particle size, gas velocity, and wall position are examine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to modelling of particle-to-wall heat transfer in fluidized beds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67.
下行床气粒流动行为的Eulerian-Lagrangian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永志  程易  丁宇龙  金涌 《化工学报》2007,58(5):1163-1171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和离散单元方法耦合模型(CFD-DEM)对二维下行床内的气粒流动行为进行了全床数值模拟。模拟结果展示了下行床典型操作条件下特有的气固动态流动结构:沿流动方向存在明显的入口控制区、过渡区和(完全)发展区;颗粒聚团并不是出现在浓度相对较高的入口区,而是在过渡区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多的、松散的动态聚团结构。下行床发展段呈现典型的近壁浓环结构,这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考察了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壁面之间的碰撞参数对下行床内气固流动结构的影响,发现完全弹性碰撞颗粒体系在入口区呈现最快速的颗粒分散;而对本文研究的操作条件,颗粒碰撞参数对发展段时均流体力学行为只产生轻微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69.
张岩  周圣杰  樊亮 《硅酸盐通报》2021,40(1):340-349
利用马歇尔稳定度(MS)强度评价指标,对冷拌沥青混合料(简称冷拌料)在不同地聚添加剂、浸水、不同养生龄期等条件下进行宏观强度试验分析,并采用荧光显微镜及离散元模拟等方式,对集料表面的细观结构与地聚物的抗压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冷拌料的MS随地聚物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基质沥青与地聚添加剂质量比为4:3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70.
胡映学  周浪  杨剑  王秋旺 《化工学报》2017,68(Z1):54-59
采用DEM-CFD方法对小管径-粒径比颗粒无序堆积通道内壁面效应进行了数值研究。针对D/dp=5.0圆球无序堆积通道构建了光滑壁面和波节壁面两种通道壁面结构,分析了不同壁面结构堆积通道内孔隙率分布、流动和温度场分布及其流动换热性能。结果表明:小管径-粒径比光滑壁面颗粒无序堆积通道内壁面效应显著,壁面附近平均流速明显高于堆积中心区域,而平均温度要低于堆积中心区域,壁面附近0.5dp区域内通过的流体质量流量比例为46%;波节壁面结构抑制了通道壁面附近漏流,可小幅提高堆积通道的换热能力,但堆积通道内的流动阻力也随之增大,其综合换热性能较光滑壁面堆积通道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