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549篇 |
免费 | 6116篇 |
国内免费 | 153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544篇 |
综合类 | 3917篇 |
化学工业 | 9373篇 |
金属工艺 | 5491篇 |
机械仪表 | 2543篇 |
建筑科学 | 5739篇 |
矿业工程 | 880篇 |
能源动力 | 8663篇 |
轻工业 | 2629篇 |
水利工程 | 437篇 |
石油天然气 | 2239篇 |
武器工业 | 332篇 |
无线电 | 127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761篇 |
冶金工业 | 3327篇 |
原子能技术 | 1105篇 |
自动化技术 | 9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9篇 |
2024年 | 862篇 |
2023年 | 845篇 |
2022年 | 1506篇 |
2021年 | 1649篇 |
2020年 | 1687篇 |
2019年 | 1377篇 |
2018年 | 1214篇 |
2017年 | 1401篇 |
2016年 | 1737篇 |
2015年 | 1675篇 |
2014年 | 2948篇 |
2013年 | 3021篇 |
2012年 | 3460篇 |
2011年 | 3624篇 |
2010年 | 2677篇 |
2009年 | 2790篇 |
2008年 | 2167篇 |
2007年 | 3065篇 |
2006年 | 2778篇 |
2005年 | 2444篇 |
2004年 | 2136篇 |
2003年 | 1908篇 |
2002年 | 1821篇 |
2001年 | 1456篇 |
2000年 | 1230篇 |
1999年 | 1004篇 |
1998年 | 809篇 |
1997年 | 733篇 |
1996年 | 592篇 |
1995年 | 498篇 |
1994年 | 405篇 |
1993年 | 330篇 |
1992年 | 288篇 |
1991年 | 182篇 |
1990年 | 151篇 |
1989年 | 160篇 |
1988年 | 99篇 |
1987年 | 76篇 |
1986年 | 62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69篇 |
1983年 | 53篇 |
1982年 | 54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59年 | 29篇 |
1951年 | 2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测定了伊拉兔大腿肌肉在蒸汽加热过程中的传热曲线,以及蛋白质组分、失重率和水分含量随中心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伊拉兔肌肉在加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长中心温度不断升高,加热后期的升温速度比前期快;蛋白质各组分在加热过程中变化显著(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非蛋白氮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小,碱溶性蛋白增加,水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和碱不溶蛋白减少。与加热前相比,中心温度达80℃时碱溶性蛋白的含量增加了200.91%,水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和碱不溶蛋白的含量分别减少了92.6%、68.4%和67.3%;蒸煮损失在加热过程中不断增加,特别是在中心温度达到60~80℃的阶段,蒸煮损失达损失总量的52.97%。 相似文献
32.
33.
分析了不同温度热处理及不同时间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产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热处理及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均对大豆蛋白的消化有一定促进作用,大豆蛋白的最佳热处理条件为85℃、20 min,蛋白质的消化程度最大。大豆分离蛋白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消化1 h,消化产物的最大吸光波长(λmax)即随着加热温度的上升而红移,在加热90℃时达到最大值后下降,而荧光强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经过不同时间热处理后消化1 h,大豆分离蛋白消化产物的λmax先上升后下降。且荧光强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020 min不断升高时,20 min时达到最大值,而继续加热至60 min,荧光强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4.
通过向乳清浓缩蛋白纳米纤维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钙后热处理不同时间(0、1、2、3、4、5 h),研究不同热处理时间对Ca-WPC纳米纤维聚合物起泡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WPC纳米纤维聚合物的起泡能力在热处理3 h时达最大值96.00%±0.02%,是对照组Ca-WPC常规聚合物热处理3 h时的2.13倍;Ca-WPC常规聚合物在不同热处理时间后其泡沫稳定性均为零,而Ca-WPC纳米纤维聚合物随着热处理时间延长其泡沫稳定性先增加后减小,热处理3 h时达到最大值为62.38%±1.51%,即热处理一定时间可以显著提高Ca-WPC纳米纤维聚合物的起泡性。 相似文献
35.
36.
37.
Sebastin Cruz-Gonzlez Eduardo Quesada-Díaz Yamil Miranda-Negrn Raúl García-Rosario Humberto Ortiz-Zuazaga Jos E. García-Arra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2,23(21)
Injury 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results in permanent damage and lack of function in most vertebrate animals, due to their limited regenerative capacities. In contrast, echinoderms can fully regenerate their radial nerve cord (RNC) following transection, with little to no scarring. Investigators have associated the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some organisms to the stress response and inflammation produced by the injury. Here, we explore the gene activation profile of the stressed holothurian CNS. To do this, we performed RNA sequencing on isolated RNC explants submitted to the stress of transection and enzyme dissection and compared them with explants kept in culture for 3 days following dissection. We describe stress-associated genes, including members of heat-shock families, ubiquitin-related pathways, transposons, and apoptosis that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Surprisingly, the stress response does not induce apoptosis in this system. Other genes associated with stress in other animal models, such as hero proteins and those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grated stress response, were not found to b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ei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a new viewpoint on the stress response in the nervous system of an organism with amazing regenerative capacities. This is the first step in deciphering the molecular processes that allow echinoderms to undergo fully functional CNS regeneration, and also provides a comparative view of the stress response in other organisms.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黔北地区的硫铁矿矿渣在代替混凝土骨料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采用X衍射仪对黔北地区的硫铁矿尾矿进行物相和矿物成分的分析,用硫铁矿尾矿矿渣来制备硫铁矿尾矿矿渣改良混凝土,并对其力学性质和冻融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铁矿尾矿矿渣掺量的增大可以延长了改良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而在硫铁尾矿矿渣掺量为20%以及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40时,改良混凝土的7 d抗压强度和28 d抗压强度较大。在同一水化时间下,混凝土的水化放热速率、水化放热量以及DTA值随着硫铁尾矿矿渣掺量的增大不断降低。同时,随着冻融次数的不断增大,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断减小,且抗冻性指标也不断减小,这说明了冻融循环作用可以削弱水泥固化土抵抗变形能力和降低承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为了探究温度对中等程度焦煤中甲烷的吸附解吸特征的影响规律,采用等温吸附实验和甲烷解吸实验分析煤样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情况,结合Langmuir模型、等量吸附热、煤表面自由能和解吸量模型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甲烷吸附量及Langmuir吸附常数
40.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减少CO2排放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主要有地下水换热系统和地埋管换热系统2种方式,其共同优点是能源利用系数高、安全稳定、零污染排放等,但在换热效率、开发利用条件、空间占用等方面各有利弊。本文叙述了浅层地热能地下换热系统适宜性评价指标,结合郑州市浅层地热能示范工程建设项目,分别进行了抽水与回灌试验、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地层热响应试验等现场试验,对浅层地热能2种换热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建设区岩土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和容积比热容,有利于热量的传导与保持;但区域水位埋深浅,现场试验回灌量仅107.37 m3/d,回灌能力较差。相比之后,优化设计并选择了更适用于建设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地下埋管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