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99篇 |
免费 | 586篇 |
国内免费 | 43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84篇 |
综合类 | 496篇 |
化学工业 | 53篇 |
金属工艺 | 32篇 |
机械仪表 | 300篇 |
建筑科学 | 134篇 |
矿业工程 | 97篇 |
能源动力 | 157篇 |
轻工业 | 32篇 |
水利工程 | 54篇 |
石油天然气 | 32篇 |
武器工业 | 224篇 |
无线电 | 52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5篇 |
冶金工业 | 39篇 |
原子能技术 | 48篇 |
自动化技术 | 17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3篇 |
2023年 | 193篇 |
2022年 | 234篇 |
2021年 | 231篇 |
2020年 | 263篇 |
2019年 | 233篇 |
2018年 | 153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53篇 |
2015年 | 195篇 |
2014年 | 281篇 |
2013年 | 229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79篇 |
2010年 | 200篇 |
2009年 | 165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72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3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随着传感器和光学影像测量等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航空遥感技术已经在电力巡检、森林防火、地理测绘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图像配准作为遥感图像的预处理步骤为图像融合等后续处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目前已经成为遥感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IFT)和仿射传播聚类(Affinity Propagation,AP)的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与原有算法相比优势在于无需预先设定参数,并且实验仿真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地对多源图像进行高精度的配准,与随机抽样一致算法(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相比提高了正确匹配点的数目。 相似文献
43.
自主机器人直线行进过程的数字PID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主机器人的直线行进过程,提出一种通过硬件电路确定直流电机模型的方法,即利用光电编码器测得机器人驱动轮电机转速信号,经硬件电路将每个周期时间内的脉冲数记录下来,从而得到电机输出转速响应曲线,确定电机的数学模型。在电机模型确定的基础上,实现了自主机器人直线行进过程的数字PID控制。数字PID参数的确定采用Ziegler—Nichols法,同时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所得PID参数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定,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44.
45.
无人机遥感装备小、机动性高、环境适应性强,是目前灾害应急监测的首选。为明确无人机高光谱遥感在河流溢油应急监测中的应用前景,以六旋翼无人机为平台,高光谱成像仪(400~1000 nm)为探测仪器,新疆原油为溢油油品,内径45 cm的泳圈为围油栏,开展基于无人机平台的高光谱遥感河流溢油检测实验。模拟的油膜厚度范围为6.29~125.82μm,获取了30组不同油膜厚度的Headwall高光谱数据和一景溢油河道高光谱数据。通过分析油膜厚度与反射率光谱谱段的相关性,确定984 nm为油膜厚度的最佳光谱响应谱段,建立了基于984 nm谱段反射率的水面油膜厚度估算模型,验证数据的预测油量与实际油量对比,显示最大相对误差为7.8%,验证了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开展河流溢油检测的可行性。对于实验后期形成的河道甚薄油膜(1μm左右),超过模型测定下限,参考波恩协议,估算了油膜厚度,计算了溢油量,发现实际用油量位于预测油量区间,认为河道溢油甚薄油膜区域的油量可以借鉴波恩协议来估算。 相似文献
46.
47.
针对某型无人机使用的几种卫星导航设备,导航系统硬件设计采用通用一致接口,软件设计了自动识别功能,实现对不同接收机的“即插即用”.改变了以往机载导航系统软件版本随外接接收机类型的不同而不断换版的现象.满足了无人机系统在不同试验阶段对不同性能、不同成本的卫星导航设备配置的需求.并对其在系统长期静态、动态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