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55篇 |
免费 | 387篇 |
国内免费 | 22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94篇 |
综合类 | 277篇 |
化学工业 | 87篇 |
金属工艺 | 107篇 |
机械仪表 | 96篇 |
建筑科学 | 587篇 |
矿业工程 | 190篇 |
能源动力 | 66篇 |
轻工业 | 6篇 |
水利工程 | 123篇 |
石油天然气 | 674篇 |
武器工业 | 20篇 |
无线电 | 31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1篇 |
冶金工业 | 93篇 |
原子能技术 | 12篇 |
自动化技术 | 8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90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101篇 |
2019年 | 87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103篇 |
2015年 | 110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227篇 |
2011年 | 260篇 |
2010年 | 198篇 |
2009年 | 188篇 |
2008年 | 193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55篇 |
2004年 | 151篇 |
2003年 | 149篇 |
2002年 | 118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83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针对埋地管道阴极保护测试用试片的失效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阐明了管道阴极保护测试用试片的失效现象及原因,为准确检测试片的阴极保护电位提供指导。方法 以野外埋地管道相连接的试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记录仪采集试片的阴极保护参数,利用采集失效试片的通断电电位、交直流电流密度,干扰电压及试片表面腐蚀产物等来综合分析试片失效原因。结果 试片表面宏观分析发现,试片表面腐蚀产物聚集,腐蚀产物和土壤夹杂在一起,形成坚硬的硬块,除去表面腐蚀产物后,试片表面有大小不均的腐蚀坑,最大坑深1 mm。试片表面腐蚀产物的元素面分析结果表明,锈层中的主要元素以Fe和O以元素为主,腐蚀产物以铁的氧化物为主,并夹杂有土壤杂质及钙镁难容盐等。试片历史数据显示,阴极保护电位满足规范要求,但交流电流密度较大,最大交流电流密度208.3 A/m2,最大交流干扰电压7.52 V。结合试片表面形貌,试片发生了交流腐蚀。结论 阴极保护测试用试片的失效与交流腐蚀有关,试片在交流杂散电流和阴极保护电流的作用下,表面腐蚀产物聚集,难容盐与铁的氧化物形成厚厚的隔离层,隔离了试片与土壤介质,造成阴极保护电流流入困难,无...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决大埋深油气管道由于表面的腐蚀和破损对管道安全、高效、持续的运输造成的不利影响,针对大埋深管道进行防腐层破损检测研究。利用电磁波衰减的理论研究,对大埋深管道检测防腐层破损处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采用Comsol软件建立了相应的三维埋地管道仿真模型,模拟管道防腐层破损检测研究;通过对仿真模型的分析,得出了在不同埋深情况下、不同防腐层破损面积、不同频率的对应结果;研究确定了埋地管道防腐层更容易出现破损的位置。 相似文献
63.
室内服务机器人能否快速准确地搜寻到物品是完成物品传递任务的关键.由于待搜寻物品位置的不确定性,造成远距离时难以准确且实时获取物品语义和位置信息.针对此问题,模拟人对环境的分层次感知并结合物品间的位置结构信息,提出一个基于视觉的根据标识物品定位归属(搜寻)物品的实时识别与定位系统.首先采用PCA和质心坐标法提取场景中地面,利用地面凸包和改进的区域生长分割算法实现自下而上的聚类;然后利用CVFH特征在标识库中完成对标识物品的识别,再根据返回的质心坐标近距离获取点云图.重复上述步骤,在依据标识归属关系选取的子归属库中完成归属(搜寻)物品的识别与定位.在 相似文献
64.
65.
66.
在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军事数字化战场、辅助驾驶系统中,实时、精确、可靠的移动对象不确定性轨迹预测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智能轨迹预测不仅可以提供精准的基于位置的服务,而且可以提前监测和预判交通状况,进而推荐最佳路线,已经成为移动对象数据库研究的热点,亟需设计准确而高效的位置预测方法.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轨迹预测方法GMTP,主要步骤包括:(1) 针对复杂运动模式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建模;(2) 利用高斯混合模型计算不同运动模式的概率分布,进而将轨迹数据划分为不同分量;(3) 利用高斯过程回归预测移动对象最可能的运动轨迹.GMTP是高斯非线性概率统计模型,其优势在于:计算结果不仅是位置预测值,更是关于移动对象未来所有可能运动轨迹的概率分布,可以利用概率统计分布特性获得某种运动模式(如匀加速运动)下的位置预测.大量真实轨迹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同参数设置下的高斯回归预测和卡尔曼滤波预测法相比,GMTP的预测准确性平均提高了22.2%和23.8%,预测时间平均缩减了92.7%和95.9%. 相似文献
67.
不完备信息系统不能直接用经典的粗糙集理论来处理,为此,容差关系、非对称相似关系、限制容差关系、限制非对称相似关系、对象间差异度的限制非对称相似关系等扩充的粗糙集模型被相继提出。通过分析这些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定义了新的对象间差异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对象间差异度的限制容差关系模型,实例结果表明基于所提出模型的划分更精确,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68.
69.
渤海湾盆地牛东1超深潜山高温油气藏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冀中坳陷霸县凹陷牛东1井在蓟县系雾迷山组获得了石油642.9 m3/d、天然气 56.3×104 m3/d 的特高产油气流,从而发现了渤海湾盆地乃至中国东部目前埋深最大、温度最高的潜山油气藏。牛东1井钻探揭示,油气藏底部深度已达6027m 仍未见油水界面,温度已达201℃。该潜山油气藏的发现经历了初战失利、再战搁浅、重燃希望、重大突破4个阶段30余年的探索,高精度二次三维地震勘探及抗高温深度体积酸压改造为其圈闭发现和获得高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该超深潜山油气藏高产富集的主要因素:①深层沙四段-孔店组发育巨厚优质高成熟烃源岩,油气源充足;②潜山储集物性好,基本不受埋深的影响;③成藏条件匹配好,具有圈闭早形成并被烃源岩包围,以及油气早充注、持续充注、高压充注的成藏优势。牛东1潜山油气藏的发现对于推动渤海湾盆地超深层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0.
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过程中的受力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测试不同加工参数对振动式滚磨光整加工过程中作用力的影响,对实际加工过程中加工参数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数值指导。方法通过改变偏心块夹角、固定工件埋入深度及固定工件装夹角度,应用动态式压力传感器测试每种加工参数对加工作用力的影响。结果偏心块夹角不同时,磨料的运动形态及运动轨迹差异明显,且偏心块夹角大小对工件的作用力影响显著,偏心块夹角为90°时磨料螺旋运动显著,加工效果好。固定工件埋入深度越深,其所受作用力越大;超过一定范围时,作用力陡增。通过改变固定工件装夹角度,观察磨料流态并测试工件不同装夹角下所受作用力,分析得到在装夹角为20°时磨料会以工件为中心聚集,工件所受作用力最大。结论偏心块夹角不同,磨料的运动流态及对工件的作用力不同,偏心块夹角为90°时光整加工效果最好。埋入深度对工件作用力影响显著,加工过程中应根据工件的加工要求确定合适的埋入深度。固定工件装夹角度不同,磨料流态变化明显,固定工件装夹角为20°时工件所受作用力最大,需根据实际加工要求确定装夹的具体角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