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3篇
化学工业   33篇
金属工艺   5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54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In this paper, benzoylacetone (BzAcH) was introduced as a chelating agent to the sol-gel technique to fabricate indium tin oxide (ITO) nanocrystalline films. BzAcH was found to decrease the grain size of the ITO film, and the growth of ITO nanocrystals was controlled by varying the BzAcH content. ITO nanocrystalline films prepared by this method showed significant 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LSPR) absorption features that could be manipulated electrically by electrochemical doping. Plasmonic electrochromism realized in ITO films indicated a strongly reversible and persistent variation of the film transmittance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NIR). Furthermore, the plasmon electrochromic mechanism of ITO nanocrystals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62.
A highly fluorescent electrofluorochromic gel with quantum yields as high as 67% is prepared by incorporating the thienoviologen fluorophore 4,4′‐(2,2′‐bithiophene‐5,5′‐diyl)bis(1‐nonylpridinium)bistriflimide into a polymeric matrix. The fluorescent emission spectrum of the gel at low percentages of thienoviologen shows a strong band at 530 nm. A new intense fluorescence band at 630 nm can be induced by fluorophore aggregation. Single layer electrofluorochromic devices were readily prepared by sandwiching the polymer gels between two indium tin oxide (ITO) electrodes.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can be easily modulated between a fluorescent and a quenched state, in a wide visible spectral range, by direct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f the thienoviologen fluorophore. It exhibits three reduction states, each with different emission properties. The reversible interconversion among these states leads to a high electrofluorochromic stability of the device, exhibiting switching times of a few seconds and,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the highest contrast ratio (337).  相似文献   
63.
介绍了用于能效窗口的直流溅射氢氧化镍电致变色薄膜的电变色性能。讨论了不同偏置条件下的光透过谱线和循环伏安特性,薄膜厚度与光密度的变化关系,以及不同厚度的电致变色薄腊与太阳光透过率的关系。同时对电色薄膜的时间响应特性、光密度变化与注入的电荷密度的联系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直接采用氢氧化镍作为制备电致变色薄膜的靶材,获得的薄膜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薄膜不需激活就有良好的初始电色特性。初步讨论了镍电致变色的机理,用能带理论可以定性说明镍电致变色薄膜的消着色机理。  相似文献   
64.
电子束蒸发氧化钨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电子束蒸发制备的氧化钨薄膜的电臻变色特性和开关寿命,给出了电极电压和电解浓浓度对氧化钨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二氧化锰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因其储量丰富、晶型多样、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将二氧化锰纳米化后,其颗粒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变大、材料性能优化、应用领域得以拓宽。本文在引言部分从介绍二氧化锰的应用着手,指出纳米化和晶型多变对二氧化锰的结构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文部分主要从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和纳米二氧化锰的应用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1)介绍了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固相合成法等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对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点与缺点以及所制备纳米二氧化锰的形貌与性能进行了总结。(2)综述了纳米二氧化锰在储能电极、电致变色器件、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纳米二氧化锰可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通过调控二氧化锰的晶型和复合制备的含锰复合氧化物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可提高电池的容量并改善循环稳定性。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已有产业化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纯二氧化锰本身的颜色主要是在棕色和黄色之间变化,光调制幅度较小,因此作为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材料,通常将其与其它光调制幅度较大的材料进行复合使用。如...  相似文献   
66.
以MoS_2为原料,通过超声波辅助液相剥离块体MoS_2,得到了MoS_2纳米片。将其分散于乙醇中,然后旋涂至氟掺杂氧化锡(FTO)导电玻璃上,煅烧后得到MoO_3薄膜,并组装成电致变色器件,研究了器件的电致变色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MoO_3纳米片的厚度约为50~60 nm,所制备的电致变色器件在580 nm波长处,透过率调制幅度达到最大值16.2%,器件的着色时间为3.0 s,褪色时间为9.2 s。  相似文献   
67.
导电聚合物作为电致变色织物材料具有制备简单、结构可控、对比度高、工作电压低、响应时间短等特点,是目前智能材料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导电聚合物基电致变色织物的结构和变色机理,重点综述基于导电聚合物的电致变色智能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68.
1 IntroductionGreateffortshavebeenmadeinrecentyearstode velopnewintercalationhost guestcompoundswithnovelpropertiesasmaterialsforelectrochromicdevicesandsec ondarylithiumbatteries[1- 4] .CompoundsbasedonMoO3 haveattractedmoreattentionduetotheirdesirablechar…  相似文献   
69.
任豪  李筱琳  毕君  罗宇强 《真空》2003,(5):8-11
采用真空电子束蒸发方法制备WO3电致变色薄膜过程中,利用极值法光学膜厚测量技术监控薄膜的光学特性,对不同光学膜厚的WO3薄膜的原始态、着色态和退色态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测试采用二电极恒电压方法,用分光光度计实时测量透过率的变化。结果证明以ITO玻璃作为比较片,极值法监控薄膜光学膜厚,当反射率达到第一极小值,即透过率达到第一极大值时,WO3薄膜得到最好的综合电致变色特性。  相似文献   
70.
电沉积三氧化钨薄膜电致变色及其光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沉积WO3薄膜显示出可逆光致变色及电致变色行为(在红外区域附近具有蓝色光吸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WO3薄膜在不同呈色水平上的W4f核能级作了观察研究,可见W4f核能级在WO3膜显色后变宽,光电化学测定表明WO3薄膜具有低光电转换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