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22篇
  免费   5700篇
  国内免费   3774篇
电工技术   3133篇
综合类   4424篇
化学工业   9764篇
金属工艺   3705篇
机械仪表   5166篇
建筑科学   5580篇
矿业工程   4668篇
能源动力   3428篇
轻工业   3275篇
水利工程   2045篇
石油天然气   7264篇
武器工业   671篇
无线电   42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697篇
冶金工业   3324篇
原子能技术   950篇
自动化技术   2569篇
  2024年   186篇
  2023年   697篇
  2022年   1421篇
  2021年   1785篇
  2020年   1872篇
  2019年   1523篇
  2018年   1381篇
  2017年   1831篇
  2016年   2032篇
  2015年   2134篇
  2014年   3644篇
  2013年   3661篇
  2012年   4678篇
  2011年   5002篇
  2010年   3410篇
  2009年   3452篇
  2008年   2995篇
  2007年   3902篇
  2006年   3779篇
  2005年   3177篇
  2004年   2865篇
  2003年   2505篇
  2002年   2148篇
  2001年   1874篇
  2000年   1669篇
  1999年   1241篇
  1998年   1066篇
  1997年   925篇
  1996年   765篇
  1995年   676篇
  1994年   565篇
  1993年   342篇
  1992年   330篇
  1991年   303篇
  1990年   269篇
  1989年   244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3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10篇
  1959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Two main formation routes for thaumasite exist below 15 °C. One is the direct route from C–S–H reacting with appropriate carbonate, sulfate, Ca2+ ions and excess water. The other route is the woodfordite route from ettringite reacting with C–S–H, carbonate, Ca2+ ions and excess water, in which thaumasite arises through the intermediate formation of the solid solution woodfordite. The woodfordite route for thaumasite formation appears to be relatively quicker (although still slow) than the direct route, presumably because with the former the ettringite already has the octahedral [M(OH)6] units that can facilitate the critical change from [Al(OH)6]3− to [Si(OH)6]2− groupings. Both routes are mutually dependent on each other. The presence of magnesium salts can modify the path to thaumasite formation. High pressure might be able to stabilise [Si(OH)6]2− groupings and allow thaumasite to become formed above 15 °C. This possibility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2.
在油气井的试油测试资料中,压力恢复曲线有时会出现下滑现象,常被认为是施工失误所致。本文以实际资料为例,分析了“下滑恢复”的压力响应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只在低渗透地层有可能产生“下滑恢复”现象,并提出了避免“下滑恢复”的施工建议。  相似文献   
33.
综合高速效应的凝析气藏流入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井底压力低于露点压力时,凝析液在近井地带开始析出并不断聚集产生凝析油堵塞现象。因此,在制定凝析气井工作制度时,通常以控制生产压差为指导思想,往往忽略高速流动下凝析气液相变的非平衡特征。对于凝析气体系,当外界温压变化速度超过凝析气液的相平衡速度时,凝析气体系相变滞后,开始呈现非平衡特征,即凝析液的析出量随着压降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凝析气在向井筒流动的过程中,近井区高速流动使凝析气产生非平衡相变,凝析气在比较高的压降速度下流入井筒,使得凝析液来不及析出。在分析非平衡相变规律与近井地带凝析气渗流参数分布的基础上,评价凝析气液流动过程中的非平衡特征,给出了考虑非平衡相变的凝析液饱和度分布计算公式,并进行了产能预测结果对比。实例分析表明,可以通过适当放大生产压差,增加凝析气液相变非平衡特征,减小井筒附近的凝析液饱和度,提高气井产能与气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4.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简称燕山分公司)为增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效益,对炼油系统进行了流程协同优化。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掺炼催化裂化柴油,由加氢裂化方案改为加氢改质方案运行,将改质柴油送入三号催化裂化装置(简称三催化装置)的提升管进行回炼;同时,将焦化蜡油改入加氢裂化装置进行加工,而蜡油加氢装置不再加工焦化蜡油以改善催化裂化原料。协同优化后,中压加氢改质装置的柴油产品十六烷值提高7个单位;三催化装置的液化气收率提高1.96百分点,汽油收率增加0.88百分点,总液体收率增加2.28百分点;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喷气燃料产品的密度(20 ℃)降低至806 kg/m3,烟点为23.8 mm,尾油BMCI由11.8降低至10.8;蜡油加氢装置精制蜡油的饱和分质量分数提高4.68百分点,芳香分质量分数降低5.96百分点,氮质量分数降低0.06百分点,使催化裂化原料性质得以改善。通过将中压加氢改质装置的喷气燃料馏分抽出送催化裂化装置回炼,与回炼改质柴油相比,催化裂化汽油的研究法辛烷值(RON)增加1.0个单位,改质柴油十六烷值提高4.8个单位。通过全炼油板块系统性优化,燕山分公司车用柴油产品的十六烷值由53.5降低至51.5,解决了质量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35.
低渗低温低压水敏性储气层压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低温低压水敏性储气层因压裂液快速破胶困难、黏土膨胀水敏伤害严重和压后压裂液返排动力不足等因素,使得压裂增产面临诸多难题。针对上述难题进行了技术攻关,形成了弱交联、低温活化剂与超量破胶剂的低温储层快速破胶技术、有机盐与无机盐双元体系复合防膨技术以及高比例液氮全程助排的排液技术。该压裂增产改造技术使牛101井头屯河组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扩展了三塘湖盆地勘探空间。  相似文献   
36.
声波测井换能器的激发响应由换能器振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动态阻抗和激发电路参数决定。而换能器的动态(阻抗)参数随压电晶体及其装配方式(力学边界条件)改变。为了测量换能器动态参数的影响,采用声波测井仪器常用的压电晶体和升压变压器,通过改变激发脉冲宽度和直流电压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在换能器两端的瞬态响应中,一共有三个二阶网络响应,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频率。最低的一个影响声波测井波形的基线、与换能器主频接近的一个决定激发效率以及电路与压电晶体之间的匹配关系,是激发电路设计中比较关键的,其参数可以通过导纳圆测量仪器得到。  相似文献   
37.
在压力高达1—3GPa、温度为400—700℃的条件下,在密闭体系中进行了褐煤加水的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产物中液态烃的变化规律,并讨论了压力、温度及恒温时间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热模拟液态产物氯仿沥青“A”的有机碳含量为0.91%-2.55%,2GPa条件下其高峰值后移至700℃,说明高压抑制了液态烃的生成,同时压力升高有利于有机质降解产物的环化、聚合和芳构化。在400—600℃条件下,温度升高或恒温时间增长,OEP和Pr/Ph值均减小;而在700℃的恒温条件下,压力增高,OEP和Pr/Ph值均增大。说明有机质的成熟度与温度和加热时间成正相关,而压力增加抑制了有机质的成熟演化。在高压条件下,芳烃演化的主要趋势是甲基化作用,压力升高有利于甲基化反应和甲基重排。  相似文献   
38.
高温高压下甲烷在油里的溶解度大,水包油乳化钻井液中存在油相,钻井作业中钻井液静置期间如起下钻、工具故障抢修等时间过长,储层中的甲烷气体会扩散到井眼里。在钻高含硫化氢及二氧化碳气井时,高温高压条件下天然气更有可能到达与油完全互溶的状态。文章将储层内的水平段井眼的气体扩散区域划分为4个区,外滤饼区、内滤饼区、滤液滞留区、滤液未污染区,根据外滤饼区、内滤饼区、滤液滞留区不同计算参数条件,计算预测了在使用水包油乳化钻井液情况下,储层中天然气通过扩散穿过3个区后,进入储层内井眼段环空导致的环空含气质量浓度变化,对环空内含气质量浓度随扩散时间、含油浓度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定量计算。用伽略金有限元方法求解,计算表明,气体扩散量随钻井液静置时间延长而增加,水基钻井液加入油后与不加油的钻井液相比增大了气体扩散量。  相似文献   
39.
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油气勘探应避开高压水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尔凹陷下白垩统(K1)存在下沟组和赤金堡组2套源岩,目前它们已到成熟阶段。凹陷东侧长沙岭构造在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储层中也发现油藏,但主要分布在高压水层的顶部及下部,而高压水层段存在良好的储层,并未发现油气。文章根据高压水层段的储层荧光特征,通过储层烃与源岩的对比,分析了下白垩统高压水层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水层段,储层荧光弱,储层抽提物特征既不同于赤赤金堡组源岩,也不同于下构组源岩,为就近捕获的产物;高压水层未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其形成时间早于油气运移的时间。建议该区油气勘探目标的选择应避开高压水层,选择凹陷附近的圈闭、高压水层以下的层位。  相似文献   
40.
丝网气液分离器分离性能和压力损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丝网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丝网气液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和压降计算公式。与HG/T 21618-1998《丝网除沫器》中的公式相比,此公式可以用于任意组合的丝网结构,更具普适性,并且能定量分析各种分离机理对分离的贡献。对丝网式空气过滤器计算的结果表明,此公式具有很好的精度,可以用于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