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4篇 |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4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3篇 |
建筑科学 | 5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9篇 |
无线电 | 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篇 |
冶金工业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5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我国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现状与输送钢管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简要回顾了我国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的发展历程。结合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勘探开发,从原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论及原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成品油输送管道,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浆及矿浆输送管道的发展。对发展我国的输送钢管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管坯宽度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高频直缝焊管生产原理,通过分析焊管外径、管壁厚度与管坯宽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管坯宽度分为构成焊管实体的基本尺寸B1和加工余量ΣΔB两个部分。指出ΣΔB对焊管质量举足轻重,继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已被实践证明能满足生产出合格焊管要求的ΣΔB进行相关分析,从中导出关于加工余量ΔB1*与管壁厚度t以及加工余量ΔB2*与焊管外径D的相关直线方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管坯宽度数学模型B=(D-t)π+0.438t+0.035D+2.07。本模型优点是:拚弃了以往诸多公式的一个共同弊端——参数选择的主观随意性;对统一管坯计算口径、规范焊管工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模型对厚、薄壁管或公、英制管均适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稿频直缝焊管焊缝质量的几个因素,指出当把这些因素调整到最佳状态时,不仅可以降低电耗,而且可以提高焊速,产品质量,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管道钢管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论述了我国90年代以来管道建设方面的特点,并相信在未来的十年,将形成我国管道工业的第二个发展高潮。分别就管线钢钢级,大力发展直缝埋弧焊管,完善及发展我国ERW钢管,包辛格效应和研究开发抗氢致裂纹管材等几个方面做了较深入分析,指出了我国管道钢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四川输气干线失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气田输气干线频繁的破裂事故,虽然与管输天然气中含强腐蚀性的H2S,施工质量、运行操作管理有关,但是关键的因素还是管材质量。反映出我国目前生产的大口径管材,不论从规格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天然气工业发展和安全输气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拉伸、冲击、硬度、OM和TEM等方法研究纵向变厚度EH40钢板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由于EH40钢板的薄端和厚端的制备工艺过程不同,其纵向的组织和性能呈现多样化;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屈服强度由534 MPa降低至489 MPa,抗拉强度由599 MPa降低至569 MPa。在-60℃进行冲击实验时,钢板薄端的冲击吸收能量大于200 J,而厚端的冲击吸收能量出现波动。钢板厚端的晶粒尺寸比薄端的粗大,贝氏体的含量低。在30 mm和40 mm位置全厚度都有贝氏体组织,厚度为8 mm时50 mm位置的贝氏体组织全部消失。薄端和厚端的析出相均为(Nb,Ti)C,但是薄端析出相的数量多、尺寸小,厚端析出相的数量少、尺寸大。 相似文献
18.
19.
为研究翼缘纵向变厚度焊接工字形截面钢梁的整体稳定性能,共设计了11个变厚度梁和2个等厚度梁并进行无侧向约束整体稳定试验,包含三点弯和四点弯两种加载方式,0、2、4、6、8mm/m共5种厚度变化率。试验结果表明:钢梁均发生弹塑性弯扭失稳破坏,卸载后仍有明显残余变形;相比四点弯加载,翼缘厚度变化对三点弯加载钢梁承载性能的影响更为明显。对现有等厚度梁的整体稳定设计方法和稳定系数曲线进行总结,结合精细化有限元分析得到,变厚度梁的弹性失稳临界弯矩随着翼缘厚度变化率增大而降低。基于现有等厚度梁规范稳定曲线进行变厚度梁稳定承载力计算时,建议采用有限元分析或者以平均截面尺寸下的等厚度梁近似计算弹性失稳屈曲临界弯矩,由此可得相比按跨中最大截面设计相对安全的稳定承载力。最后将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所得稳定承载力对比,结果表明欧洲规范BS EN 1993-1-1最为安全,中国规范GB 50017—2017次之,美国规范ANSI/AISC 360-16最不安全。变厚度梁整体稳定设计方法的提出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得出梯形和矩形纵肋管束传热性能及流阻性能关系式,并着重分析两种纵助管束换热器的特性差异深入探讨了管束节距、肋高及厚度对传热和流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同为纵助管束,由于肋片截面形式不同,其性能差异较大,换热程度相差-11%~34%,而流阻程度差距最高可达12倍梯形纵肋管束表现出更良好的低流阻特性和能量综合利用性能横向密排布置时,纵肋管束较光管管束具有更低的流阻特性和一定的传热增强作用,其中以梯形肋片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