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39篇
  免费   5443篇
  国内免费   3329篇
电工技术   5529篇
综合类   4594篇
化学工业   2734篇
金属工艺   2102篇
机械仪表   7052篇
建筑科学   4754篇
矿业工程   1736篇
能源动力   1331篇
轻工业   1289篇
水利工程   1430篇
石油天然气   2214篇
武器工业   757篇
无线电   68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179篇
冶金工业   1772篇
原子能技术   922篇
自动化技术   6735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583篇
  2022年   1076篇
  2021年   1305篇
  2020年   1452篇
  2019年   1168篇
  2018年   1158篇
  2017年   1796篇
  2016年   1980篇
  2015年   2133篇
  2014年   3120篇
  2013年   2743篇
  2012年   3572篇
  2011年   3679篇
  2010年   2742篇
  2009年   2803篇
  2008年   2887篇
  2007年   3527篇
  2006年   3193篇
  2005年   2621篇
  2004年   2294篇
  2003年   2024篇
  2002年   1641篇
  2001年   1474篇
  2000年   1211篇
  1999年   1017篇
  1998年   813篇
  1997年   835篇
  1996年   604篇
  1995年   455篇
  1994年   424篇
  1993年   318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179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93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51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10篇
  1964年   9篇
  1959年   12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01.
吴明智 《化学工程师》2008,22(1):26-27,29
通过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对水中的锑量进行了测定,对影响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量化的计算,从而得出影响锑量测量不确定的主要因素是测量样品消解液中的锑的质量浓度引起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102.
苏道源 《钢铁研究》2004,32(1):46-48
介绍了武钢热轧厂烟气中残氧量自动监测技术及燃烧工艺试验 ,评述该项技术研究动态 ,指出它对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维氏硬度检测中不确定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维氏硬度检测中的不确定度,计算了各不确定度分量所占的权重,得到HVlO(440--738)范围内的相对不确定度为1.3%--1.7%。  相似文献   
104.
设计一条钢筋网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包括经料送料平台、纬料自动分料及上料机构、多点电阻点焊机、接料平台、卸料机械手。从上料到出料依靠电机、汽缸之间的协调工作来实现。并由单片机和PLC实现控制功能,上位机用MCGS组态软件在整个过程监视现场,采集工作状态及参数,起到监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5.
高精度智能转速测量模板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利用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80C196KC进行转速实时高精度的测量方法,阐述了如何通过CAN总线实现与微机通讯;详细描述了硬件电路的设计,并给出了软件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106.
六通道瞬态光学高温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通道瞬态光学高温计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 ,把光源的热辐射取出六个波段进行测量。每个波段信号通过各自的光纤传输、光电倍增管探测和记录仪器记录。系统的时间分辨率小于 30 ns,冲击温度测量范围为 2 30 0~ 90 0 0 K,测量误差小于 5 % ,给出了以碘化钠、硝基甲烷和空气为样品的若干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7.
金迪民  徐标 《电子器件》1998,21(3):157-162
BC-1型白平衡仪是一种光电积分式测色仪器,它通过颜色传感器获取屏幕的红,绿,蓝三条色信号,与预先存储在仪器中的标准信号值相比较通过LED条形显示器显示两者之偏差,用以直接指导彩电生产线的白平衡调整,仪器采用Intel18098单片微机为系统核心,内藏信号发生器,仪器可任选红,绿,蓝作为基准色,具有基色亮度自动调整功能,该仪器的定标方法简单,快捷,可方便地存储8套基准白场标准数据,该仪器已可靠在应  相似文献   
108.
刘晖  朱日宏 《光电工程》1998,22(5):66-69
根据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逆压电效应。设计了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的压电陶瓷堆微位移器提高了PZT的线性,从而满足了在天文自适应系统中所要求的精确微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9.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式光纤流量传感器,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详细讨论了光脉冲转换器的设计要点,据此设计了传感头,并给出了它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0.
A multiplant Quality Improvement Team [QIT] was firmed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n evaluation program for various color measurement .systems as potential replacements for the then-current aging systems. The emphasis qf this article is the analytical methodology utilized to evaluate the various color systems. The evaluation program consisted cf two phases. Phase I was a general overview/review of several systems, while Phase II was an extensive intern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measurement systems. These were Milton-Roy's ColorMate HDS, HunterLab's Ultrascan, Datacolor's CS-5, and BYK-Gardner's The Color Sphere [TCS]. The main comparison criteria were interinstrument agreement [agreement between two instruments ofthe same system], user-friendly software and computer interface capability, vendor amenability to a long-term logistical and maintenance relationship, and price. All systems were evaluated by duplicate measurements on various color tiles, yarns, and polymer flakes-over 1600 measurements on each system. The systems were compared with an instrument matrix, a decision matrix, and a product matrix. The instrument matrix was a comparison qfinstrument parameters, software/math treatments, and economics. The decision matrix was a forced ranking of each system by each criteria category [1–4 scale, with 1 representing the best and 4 representing the worst]. The product matrix accentuat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one criterion category over another by multiplying the forced ranking by the criticality of the category. The criticality of a given category wus determined by consensus within the QIT. Thr combination qf the three matrices allowed the evaluator[.s] t o select the color rneasuremmt system that best satixfied the color measurement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ir facility and their products. For this evaluation, all ofthe evaluated systems were superior to the then-current agingsystems. As a result of this methodology, one instrument emerged as clearly superior. © 1994 John Wr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