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550篇 |
免费 | 3399篇 |
国内免费 | 242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135篇 |
技术理论 | 6篇 |
综合类 | 3105篇 |
化学工业 | 1952篇 |
金属工艺 | 385篇 |
机械仪表 | 1604篇 |
建筑科学 | 4887篇 |
矿业工程 | 2583篇 |
能源动力 | 874篇 |
轻工业 | 4177篇 |
水利工程 | 2361篇 |
石油天然气 | 1288篇 |
武器工业 | 428篇 |
无线电 | 486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505篇 |
冶金工业 | 858篇 |
原子能技术 | 978篇 |
自动化技术 | 83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8篇 |
2023年 | 517篇 |
2022年 | 1040篇 |
2021年 | 1339篇 |
2020年 | 1414篇 |
2019年 | 1001篇 |
2018年 | 1022篇 |
2017年 | 1250篇 |
2016年 | 1464篇 |
2015年 | 1541篇 |
2014年 | 3259篇 |
2013年 | 2713篇 |
2012年 | 3274篇 |
2011年 | 2977篇 |
2010年 | 2360篇 |
2009年 | 2215篇 |
2008年 | 2252篇 |
2007年 | 2607篇 |
2006年 | 2198篇 |
2005年 | 1864篇 |
2004年 | 1503篇 |
2003年 | 1336篇 |
2002年 | 982篇 |
2001年 | 799篇 |
2000年 | 521篇 |
1999年 | 374篇 |
1998年 | 271篇 |
1997年 | 247篇 |
1996年 | 175篇 |
1995年 | 173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87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41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59年 | 6篇 |
1955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E. A. Johnson H. F. Lam L. S. Katafygiotis J. L. Beck 《Canadian Metallurgical Quarterly》2004,130(1):3-15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 is a promising field with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civil engineering.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make structures safer by observing both long-term structural changes and immediate postdisaster damage. However, the many SHM studies in the literature apply different monitoring methods to different structures, making side-by-side comparison of the methods difficult. This paper details the first phase in a benchmark SHM problem organiz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IASC–ASCE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Task Group. The scale-model structure adopted for use in this benchmark problem is described. Then, two analytical models based on the structure—one a 12 degree of freedom (DOF) shear-building model, the other a 120-DOF model, both finite element based—are given. The damage patterns to be identified are listed as well as the types and number of sensors, magnitude of sensor noise, and so forth. MATLAB computer codes to generate the response data for the various cases are explained. The codes, as well as details of the ongoing Task Group activities, are available on the Task Group web site at 〈http://wusceel.cive.wustl.edu/asce.shm/〉. 相似文献
72.
The mode of mobile computing originated from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it has the un-idempotent operation property, therefore the deadlock detection algorithm designed for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will face challenges with regard to correctness and high efficiency. This paper attempts a fundamental study of deadlock detection for the AND model of mobile computing systems. First, the existing deadlock detection algorithm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resource node dependent ( RD ) and the resource node independent (RI) categorie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weaknesses are discussed. Afterwards a new RI algorithm based on the AND model of mobile computing system is presented. The novelties of our algorithm are that: 1 ) the blocked nodes inform their predecessors and successors simultaneously; 2) the detection messages (agents) hold the predecessors information of their originator; 3 ) no agent is stored midway. Additionally, the quit-inform scheme is introduced to treat the excessive victim quitting problem raised by the overlapped cycles. By these methods the proposed algorithm can detect a cycle of size n within n - 2 steps and with ( n^2- n - 2 )/2 agents. The performance of our algorithm is compared with the most competitive RD and RI algorithms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on a mobile agent simulation platform. Experiment results point out that our algorithm outperforms the two algorithms under the vast majority of resource configurations and concurrent workload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formally proven by the invariant verific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73.
提出特定通信环境下的一种改进的DSR协议 ,并将此协议与位置信息相结合 ,在移动AdHoc网络中 ,由于位置信息的作用 ,网络节点的寻址方式由全局寻址改为局域寻址 .实验结果证明 ,在两种特定通信环境下改进的DSR协议较之传统的DSR协议在时延和寻址成功率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74.
虚拟专用网络不仅具备低成本、良好的网络支持等特点,还具备租用专线的安全性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拥有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虚拟专用网络的管理已成为企业IT管理人员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文章在基于策略的网络管理、移动Agent等网络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VPN管控系统架构.该架构能统一地管理包括VPN设备在内的网络设备,结合设备状态信息和预定义的管理策略,动态地实现全网管控,有效地帮助企业IT管理人员监控和管理企业VPN网络,优化网络资源的使用,减少维护工作的时间. 相似文献
75.
贾年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3(3):51-53
现在,关于移动Agent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本文作者介绍了移动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和特性,以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研究热点,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6.
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快速、灵敏、可靠的评估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能力在食品行业中十分重要,因此开发满足食品安全需求的高性能检测技术势在必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SERS)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无损检测、可实现多重检测等优异性能,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本文介绍了SERS技术的理论基础,总结了增强SERS信号强度的活性基底,综述了基于SERS方法的食品安全检测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旨在为研究人员根据具体食品安全检测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SERS方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7.
78.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自然资源。可食性昆虫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日渐成为人类重要的食品资源之一。通过查阅文献统计,我国可食性昆虫有324种,共分为11个目,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和膜翅目包含可食性昆虫种类居多。可食性昆虫不仅可以补充必需营养素,还能够补充微量元素。因此,营养丰富的可食性昆虫资源不仅可以扩大人类对食物的选择范围,还可以作为一种替代食物来源。本文从可食性昆虫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矿物质等方面介绍其营养价值,从食品安全、营养价值以及潜在的环境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可食性昆虫的安全性评价进展,探讨可食性昆虫作为新型食品的开发前景及挑战,提出了可食性昆虫食品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可食性昆虫的后续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9.
本文提出了用自然力直接触发启动压水堆核电站一整套完全非能动的停堆安全冷却系统.这里的自然力主要是指一回路运行工况转换时由于其压力分布变化所形成的压差力.在这一系统中,当进行停堆或发生某种一回路事故工况时,相应的安全冷却系统便自然地投入运行,立即缓解事故后果,将事故时一回路释放的能量及堆芯余热非能动地排入最终热阱.在全过程中不依靠自动控制系统、能动设备及任何人为因素的介入,即可确保对堆芯余热无限期的安全冷却能力,完全避免压水堆核电站发生向环境泄漏放射性物质的严重事故,排除对核电站周围居民进行事故疏散的必要性,彻底解除公众对核电安全的疑虑.实施本文中提出的压水堆核站完全非能动停堆安全冷却系统,完全立足于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因而在近期内即可应用于无严重事故风险新型第三代压水堆核电站的设计与对现有第二代压水堆核电站的技术改造项目.立足于现有压水堆核电站的运行经验,只要进一步采用完全非能动原则,实现固有安全,排除严重事故风险,那么压水堆核电站在近期内即能够成为电网的主要支柱,为破解全人类所面临的严酷环境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0.
针对FMIPv6建立隧道和绑定更新过程引起的开销和切换延迟,提出一种利用移动流控制传输协议实现的跨层快速切换方案mSCFHS.该方案使用二层触发机制配置新转交地址,并通过动态地址重配置功能向通信对端注册,消除地址认证过程,同时提前进行家乡注册.仿真结果表明,mSCFHS在切换延迟和丢包率方面都低于FMIPv6,具有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