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19篇 |
免费 | 1503篇 |
国内免费 | 86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27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893篇 |
化学工业 | 1071篇 |
金属工艺 | 297篇 |
机械仪表 | 447篇 |
建筑科学 | 621篇 |
矿业工程 | 433篇 |
能源动力 | 198篇 |
轻工业 | 809篇 |
水利工程 | 341篇 |
石油天然气 | 2103篇 |
武器工业 | 317篇 |
无线电 | 234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978篇 |
冶金工业 | 184篇 |
原子能技术 | 326篇 |
自动化技术 | 18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0篇 |
2023年 | 227篇 |
2022年 | 433篇 |
2021年 | 518篇 |
2020年 | 477篇 |
2019年 | 432篇 |
2018年 | 364篇 |
2017年 | 410篇 |
2016年 | 550篇 |
2015年 | 538篇 |
2014年 | 736篇 |
2013年 | 903篇 |
2012年 | 781篇 |
2011年 | 776篇 |
2010年 | 619篇 |
2009年 | 589篇 |
2008年 | 561篇 |
2007年 | 662篇 |
2006年 | 627篇 |
2005年 | 515篇 |
2004年 | 477篇 |
2003年 | 395篇 |
2002年 | 325篇 |
2001年 | 308篇 |
2000年 | 268篇 |
1999年 | 220篇 |
1998年 | 153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04篇 |
1994年 | 80篇 |
1993年 | 72篇 |
1992年 | 70篇 |
1991年 | 46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开发中后期海上老油田剩余油零星散落分布和运移-富集规律难预测等问题,将"势控论"与"构型级次界面"结合,以储层内部单砂体为基本单元,研究不同类型油藏剩余油运移方向和运聚时间,由此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研究表明:(1)主力油藏砂体以叠置接触为主,夹层较少发育,储层主要为高孔、高渗特征,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高度分散状态的剩余油经过1年左右运移,在井控低且势能低部位小规模聚集成藏,挖潜潜力有限,生产井表现出高产短命的生产效果;(2)非主力油藏砂体横向接触主要以侧叠和孤立类型为主,3级和4级构型界面较为发育,剩余油动态运聚时间、方向与储层韵律性、夹层级次和流体性质等因素有关,一般非主力油藏关停约3年以上时间,4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侧向绕流,逐渐向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3级界面控制的剩余油通过垂向渗透,向低势闭合区聚集,剩余油运移富集规模较大,生产井表现出高产、高效、长命的生产效果。研究成果为海上中-高含水期老油田深度、立体挖潜提供技术支持,将为公司年度生产目标实现或超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92.
为满足渤海油田高速高效开发的技术需求,利用生物显微镜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分散调驱体系的膨胀性能和注入性能,以及注入速率对分散调驱体系运移性能和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渤海B油藏环境下,超分子型分散调驱体系初始粒径为3.9μm,水化膨化192 h后粒径膨胀了3.41倍,具有良好的水化膨胀效果。在注入过程中部分超分子型分散调驱体系会在岩心端面滞留产生端面效应,导致岩心渗透率降低。注入速率增加会使分散调驱体系更多地进入岩心内部,从而有利于调驱体系的深部运移和封堵。但对于非均质油藏,注入速率过高会导致部分分散调驱体系进入低渗层,造成低渗层的吸液压差降低,最终采收率降低。超分子型分散调驱体系与水交替注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993.
由于观测系统的特殊性,无法采用地面地震技术处理三维三分量(3D3C)VSP数据.现有的VSP成像技术中,可借鉴的高精度成像方法较少,缺乏相匹配的处理软件,成像速度分析多需要迭代,成像难度大.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3D3C-VSP数据的无需迭代的速度建模与基于散射时距关系的成像方法.首先,建立了适用于3D3C-VSP观测系... 相似文献
994.
由于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构造位置特殊、断裂特征复杂、构造样式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A区块勘探、开发需求。为此,对研究区重新划分构造分区、深入研究断裂活动期次、对比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活动差异性、恢复构造演化史,并分析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A区块构造演化过程经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同裂谷期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构造阶段,即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上新世,分别控制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②A区块从东向西可以划分为继承稳定型和持续活动型两种构造分区。前者以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弱”的特征;后者以凯康槽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最强”的特征。③A区块存在“断裂活动减弱型深层”和“断裂活动持续型的晚期调整多层系”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多见于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后者常见于凯康槽。上述认识对类似地质条件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安达地区位于徐家围子断陷,营三段火山岩存在2个大的喷发期次(yc32、yc33),每个喷发期次由多个次级喷发期次构成。由于火山岩埋深大、隐蔽性高、物源特殊、形成机制多变、岩相变化快,导致火山体内部结构复杂。安达地区常规地震资料的地震成像垂向分辨率和振幅保真度低,难以准确识别和刻画各喷发期次的地层展布。为此,在高密度地震数据基础上,采用近地表补偿和黏弹性介质稳相叠前时间偏移,大幅提高了成像结果的垂向分辨率和振幅保真度;应用相干分析、层拉平及波形精细对比等地震解释技术,精细描述了叠置火山岩;通过井震结合,精细划分了火山岩喷发期次,将yc32细分为3期(yc32-1、yc32-2、yc32-3),yc33细分为2期(yc33-1、yc33-2)。最终获得以下成果:①yc33发育酸性岩,主要为火山角砾岩;yc32发育中基性火山岩,上部以安山岩为主,下部以玄武岩为主。②识别了2个玄武岩体(面积分别为2和22km2)、3个安山岩体(面积分别为1.6、6.5、22.6km2)。上述成果为火山岩气藏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6.
大庆油田ASP(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实施过程中,原油采出液出现了严重乳化现象,且乳状液的运移规律及其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程度不明确.因此,开展长岩心模型实验,明确了乳状液渗流及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按照实际三元复合体系配方注入,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乳化能力不断减弱,0.40倍孔隙体积时产生乳化段塞,0....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高62m大型避雷塔在缺少图纸、工期短的情况下,实施整体迁移的主要施工过程,展现了大型桁架式结构整体迁移成功做法及安全施工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98.
研究区内盐丘众多,盐丘厚度大、形状各异,从而改变了盐下反射能量的分布,进而导致盐下目的层构造不能正确成像。本文在比较叠前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效果的基础上,确信只有应用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才是解决研究区内盐下构造正确成像的惟一途径。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及实际资料应用效果表明:叠前深度偏移可以使复杂盐丘下目的层准确成像,消除高速盐丘对下伏地层的上拉效应。钻井标定结果也证实叠前深度偏移结果解释的盐下构造真实可靠,提高了钻探成功率,降低了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999.
叠前偏移是解决强横向变速情况下复杂构造成像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碳酸盐岩成像处理研究中,利用波动方程叠前偏移较叠后偏移能获得分辨率高、保幅性好的偏移成果,孔洞能得到很好的刻画,串珠聚焦程度好,归位更加合理,能真实反映地下的构造形态,提高碳酸盐岩岩溶地形的地震预测成功率。对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在理论方法、适用性和处理剖面效果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在地下构造复杂或横向速度变化较大时,叠前深度偏移能获得更好的效果。速度建模是影响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的核心问题之一,获得准确的层速度是叠前深度偏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深入了解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不整合结构及其与天然气运移的关系,利用地震、钻井资料对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不整合结构和岩石物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划分了不整合运移通道类型,对与不整合相关的天然气运移方式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火山岩是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不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山岩半风化岩石的孔渗性远优于顶板岩石;徐家围子断陷深层不整合运移通道可以划分为2大类9亚类,火山岩作为半风化岩石时可以形成多种类型运移通道.与不整合相关的天然气运移模式可归纳为不整合直接运移、不整合与连通砂体组合运移、不整合与断裂组合运移及不整合与断裂、连通砂体组合运移4种类型,不整合与断裂组合运移是沙河子组排出烃类运移至营城组火山岩圈闭的主要输导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