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07篇
  免费   1580篇
  国内免费   267篇
电工技术   339篇
综合类   686篇
化学工业   98篇
金属工艺   40篇
机械仪表   603篇
建筑科学   48篇
矿业工程   21篇
能源动力   75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32篇
武器工业   215篇
无线电   537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2篇
冶金工业   14篇
原子能技术   82篇
自动化技术   1300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347篇
  2019年   400篇
  2018年   330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409篇
  2014年   544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656篇
  2011年   631篇
  2010年   487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505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331篇
  2004年   311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An extremely simple and compact planar monopole ultrawideband (UWB) slot antenna with dual band‐notched characteristics is proposed. The antenna is composed of a circular radiation patch, a microstrip‐fed line, and a partial ground. By etching an arc‐shaped slot on the radiation patch and a C‐like slot on the feed line, dual notched frequency bands at 3.3–3.7 GHz for WiMAX and 5.15–5.825 GHz for WLAN are achieved. And, the two notched bands can be adjusted independently by varying the length of the slots. Moreover, the band‐notched characteristics can be reconfigurable by shorting the corresponding slots. So, the antenna is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one of multiple modes which makes it an excellent candidate for UWB applications. Meanwhil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ntenna has an available impendence bandwidth from 2.9 to 11 GHz which covers the UWB frequency band, and nearly omnidirectional patterns, stable gains, small group delay in operating band except rejected bands. © 2014 Wiley Periodicals, Inc. Int J RF and Microwave CAE 24:706–712, 2014.  相似文献   
62.
为了获得一套完整、快速、高效的测试手段和力法,通过对天线方向图测试原理的分析,在微波暗室和测量设备的基础上,基于PNA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测量特性,设计测试力案,使用VC++开发出一套天线力向图测试软件,实现了天线的自动化测试.测试数据符合天线测量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为天线方向图自动化测试提供了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63.
空间薄膜反射镜是一种空间应用新技术。聚酰亚胺圆薄膜的模态分析能够给薄膜反射镜夹持结构的设计和动态特性分析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薄膜振动贝塞尔方程的求解,得到了300mm聚酰亚胺圆薄膜的前四阶振动频率,并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进行了模拟验证,求得了前四阶振型和相应振动频率。薄膜反射镜的固有频率很低,一阶固有频率为9.3Hz左右。这对于反射镜夹持结构和整个光学系统设计,以及载荷的施加、面形调整等提出了特定要求,以避免发生共振影响工作。  相似文献   
64.
TD-SCDMA系统最重要的技术特征是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的核心是下行波束赋形。综合考虑了干扰和噪声对移动台的影响,模拟了在不同信道环境下的基于最小均方误差准则的理想波束赋形算法及其实现方法,并对算法进行了性能仿真,分析结论并说明系统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65.
研究了基于单纵模分布Bragg反射(DBR)光纤激光器的拍频解调传感技术,并对其组网技术进行了探讨。由于光纤本身的固有双折射,DBR光纤激光器能够产生两种正交偏振模式的激光,而这两种偏振模式的频率差拍会在射频域形成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的拍频(beatfrequency)。实验结果表明:在20~100℃的温度范围内,激光器拍频随温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其线性拟合度高达0.99981,拍频灵敏度为0.51063MHz/℃。这种偏振式光纤激光器具有高输出功率、高信噪比、低解调成本和窄输出线宽等特点,有助于构建大规模的光纤有源传感网络。参考近年关于光纤传感网络的报道,提出一种有源光纤环形传感网络的构想。  相似文献   
66.
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在天线跟踪指向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影响系统跟踪性能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根据系统特点,给出了小脑模型神经网络控制器(CMAC)和PID相结合的复合自适应控制方法的设计过程,并分析了该算法适用于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的优势。该方法利用传统的PID控制,结合CMAC神经网络算法的快速自学习、精确逼近的优点,既满足了天线跟踪指向控制系统快速实时跟踪的要求,又提高了跟踪精度和跟踪平稳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摩擦力矩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跟踪精度较单独采用PID控制提高一个数量级,且输出稳定,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7.
针对符合多簇拉普拉斯分布的功率角度谱,推导了适用于均匀线阵和均匀圆阵信道相关性的闭式表达式. 该表达式反映了信道角度功率谱以及交叉极化鉴别率对信道相关性的影响. 比较了具有相同角度扩展的单簇与多簇拉普拉斯角度功率谱引入信道相关性的差异. 分析了簇内角度扩展不同时,天线阵列信道相关性随均匀线阵天线间距或均匀圆阵半径的变化. 给出了簇内平均角和簇内角度扩展分别取不同值时,信道交叉极化鉴别率对应的等效天线间距.  相似文献   
68.
为提高机动式雷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用工控机对机动式雷达天线的架撤进行自动控制.采用双余度控制方式的工控机既可作为上位机监控PLC的运行状态,给其发送遥控指令,又可在PLC故障时通过数据采集卡和信号处理电路直接控制执行机构动作,控制雷达天线按预定程序完成架撤功能.实验证明,该控制方案可靠、有效,既避免了人为误操作的影响,又能在战时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相似文献   
69.
焦平面阵列成像体制是实现无源毫米波实时成像的主要途径。焦平面体制存在馈源偏焦的问题,导致成像系统的点扩展函数(PSF)具有空变特性。为研究毫米波焦平面阵列成像点扩展函数的空变规律,提出采用BP神经网络生成偏焦位置的空变方向图。通过分析天线方向图数据的特点,研究了BP神经网络的结构形式和输入输出数据格式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验方法确定了网络的隐层形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双隐层BP神经网络生成的方向图可以达到99.75%的精度。  相似文献   
70.
针对广泛存在于无线通信环境中的阴影效应对系统性能影响非常大的问题,采用与传统的微分集技术相比,能够有效地对抗这种阴影衰落的分布式天线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获得该条件下系统的理论性能,分析了采用最大比合并和相干等增益合并分集的广义分布式天线系统.借助lognormal近似法,给出了其中断概率和误码率性能的高精度解析结果.分析表明,在存在阴影衰落的情况下,这种广义分布式天线系统能够同时获得较大的微/宏分集增益,非常适合未来的无线小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