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4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76篇
电工技术   56篇
综合类   252篇
化学工业   356篇
金属工艺   69篇
机械仪表   89篇
建筑科学   123篇
矿业工程   117篇
能源动力   149篇
轻工业   102篇
水利工程   16篇
石油天然气   84篇
武器工业   11篇
无线电   10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1篇
冶金工业   383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41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Stationary processes are a natural choice as statistical models for time series data, owing to their good estimating properties. In practice, however, alternative models are often proposed that sacrifice stationarity in favour of the greater modelling flexibility required by many real‐life applications. We present a family of time‐homogeneous Markov processes with nonparametric stationary densities, which retain the desirabl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for inference, while achieving substantial modelling flexibility, matching those achievable with certain non‐stationary models. A latent extension of the model enables exact inference through a trans‐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ethod. Numerical illustration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72.
刘东  何蔚然  钟小龙  胥海伦 《化工进展》2016,35(10):3042-3048
针对现代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采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为工作介质进行实验,并搭建流动换热实验台,研究5%、10%和15%质量分数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与去离子水在微小圆形管道内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在雷诺数Re为300~1000范围内,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均表现出比水更好的冷却性能及更低的壁面温度,在实验测试范围内,相变引起的壁面温度降低率最大可达26.8%;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平均Nu随着流动Re数的增加而增加,并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拟合了平均Nu数与流动Re数、质量浓度和流体Pr数的经验公式,最大偏差不超过7.5%,可以较好反应潜热型功能热流体的换热特性;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沿着管道长度方向的强化换热比与潜热型功能热流体浓度及流动Re数有关,存在强化换热的最佳长度。  相似文献   
73.
管壳式换热器作为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换热器,具有结构坚固、适应性强、能够利用和回收热能等优点。在追求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背景下,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得到广泛关注。本文重点阐述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相关研究进展,包括换热器本身几何结构的优化、换热流体的热物性改善以及多种强化传热技术结合的复合强化传热方法。其中几何结构优化主要包括改变换热管管型、增加管内插入物以及壳程中的隔板优化研究等。换热流体热物性改善包括纳米流体提高热导率、潜热型热流体提高比热容等。复合强化传热是将多种强化方法结合,可弥补单一方法的不足,以获得更高强化传热效果。最后指出管壳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持续开发强化传热管、制备稳定的纳米流体及潜热型流体以及多种强化方式复合提高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74.
熔盐作为相变材料,可以用作聚热太阳能电站中的储热介质,通过向基盐中添加不同比例的纳米材料可以显著增强熔盐的热物性。将20 nm的SiO2纳米颗粒分别分散到硝酸钾、硝酸钠和solar salt (60% NaNO3,40% KNO3,均为质量分数)中制备成稳定的纳米流体,制备的每一种纳米流体都经过溶解、超生、干燥蒸发等过程。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测量熔盐的比热容、熔化潜热、熔点等热物理性质,并采用激光闪射法对基盐和纳米熔盐的热扩散系数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SiO2颗粒的添加对硝酸钠、硝酸钾和solar salt的熔化潜热、比热容和热导率等热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影响。与基盐相比,solar salt、硝酸钾和硝酸钠在液态的比热容值分别增加了4.7%~15.89%、3.9%~33.5%、1.9%~11.86%;测得的热导率分别最大增加了17.16%、39.7%、9.5%。  相似文献   
75.
阐述了半水煤气的生产原理、生产特点和吹风气余热回收的必要性。介绍了余热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的类型,并对整个装置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76.
聚双胍/环氧树脂体系潜伏性固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权  史铁钧  张焱  虞伕  刘建华 《化工学报》2015,66(1):464-470
用己二胺与双氰胺熔融缩聚, 合成了一种新型潜伏性环氧树脂固化剂, 并研究了其与环氧树脂的固化过程。用FTIR、XPS、1H NMR分析了固化剂的结构;用DSC分析得到了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的适宜配比、固化体系的适宜固化温度及固化动力学参数;通过XRD分析了固化物的相结构;通过TG分析了固化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 与双氰胺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相比, 固化温度降低近70℃, 同时潜伏性能良好, 30 d内固化度少于10%, 热稳定性能良好, 热分解温度超过300℃。  相似文献   
77.
煤焦油中的多环芳烃化合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研究煤焦油深加工技术,对提高煤焦油分离效率和焦油利用率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煤焦油中重要芳烃组分联苯、萘、蒽、菲、芴的工业生产方法和实验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武钢焦化的粗蒽、工业萘的生产工艺、上海宝钢化工的精蒽分离精制工艺以及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年在煤焦油深加工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黄磷脱砷工艺及该工艺中黄磷-双氧水分相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优点和应用,着重研究了分相器旋流腔内流场特性。由于通过实验的方法无法全面地揭示其流场性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用Gambit对该分相器进行几何建模、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的定义,应用Fluent软件,选用雷诺应力模型(RSM模型)作为湍流模型对黄磷-双氧水分相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分相器内部流场、速度场和压力场的信息,还有黄磷体积分数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并将数值模拟分离效率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分相器内部流场的分布规律和两相流的分离特性,为黄磷-双氧水分相器的工业化放大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9.
针对湿法磷酸生产中浓磷酸淤渣难以利用的问题,提出浓磷酸淤渣分离方法,并对分离设备进行了选型试验,给出了试验的过程及参数。结果表明,卧式螺旋卸料沉降离心机适用于浓磷酸淤渣分离,分离后清液w(固)为1.64%,滤渣w(H2O)为47.81%。  相似文献   
80.
史巍  王传涛 《硅酸盐通报》2015,34(8):2298-2303
基于传热学、相变储能理论以及ANSYS软件建立墙板数学模型,对墙板外侧施加周期性简谐波温度荷载,模拟分析定形相变材料SSPCM及其他热物性材料墙板内侧的温度响应,并比较了不同厚度、潜热以及内、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对SSPCM墙板内侧温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荷载作用,且内、外空气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5W/(m2·℃)和19 W/(m2·℃)条件下,SSPCM墙板存在一段约15.2 h相变维持时间,延迟时间约为0.52 h,衰减倍数约为2.19,综合性能指标较好,可使室内环境具有更好的舒适性;增加板厚,相变维持时间增幅减缓、延迟时间增长、衰减倍数加大,板厚达20 mm左右时,材料性能的综合利用率最高;提高材料潜热,相变维持时间增长、衰减倍数加大,但延迟时间几乎不变,潜热为75 kJ/kg时,能比较充分地利用材料性能;提高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相变维持时间和延迟时间均缩短、衰减倍数增大,有利于潜热存储;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对温度的综合影响很小,可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