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44篇 |
免费 | 629篇 |
国内免费 | 36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9篇 |
综合类 | 708篇 |
化学工业 | 7139篇 |
金属工艺 | 232篇 |
机械仪表 | 172篇 |
建筑科学 | 174篇 |
矿业工程 | 298篇 |
能源动力 | 60篇 |
轻工业 | 1648篇 |
水利工程 | 35篇 |
石油天然气 | 1405篇 |
武器工业 | 30篇 |
无线电 | 6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69篇 |
冶金工业 | 436篇 |
原子能技术 | 171篇 |
自动化技术 | 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41篇 |
2023年 | 298篇 |
2022年 | 422篇 |
2021年 | 447篇 |
2020年 | 392篇 |
2019年 | 298篇 |
2018年 | 166篇 |
2017年 | 269篇 |
2016年 | 342篇 |
2015年 | 362篇 |
2014年 | 717篇 |
2013年 | 511篇 |
2012年 | 561篇 |
2011年 | 620篇 |
2010年 | 565篇 |
2009年 | 599篇 |
2008年 | 578篇 |
2007年 | 540篇 |
2006年 | 566篇 |
2005年 | 594篇 |
2004年 | 536篇 |
2003年 | 433篇 |
2002年 | 385篇 |
2001年 | 355篇 |
2000年 | 308篇 |
1999年 | 258篇 |
1998年 | 248篇 |
1997年 | 260篇 |
1996年 | 261篇 |
1995年 | 239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163篇 |
1992年 | 178篇 |
1991年 | 164篇 |
1990年 | 153篇 |
1989年 | 141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59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194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袁家兴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5):265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却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浪费,严重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从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降耗的观点以来,工业生产迅速响应,积极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以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从贫胺液硫含量、优化再生塔的控制方案、采用空气冷却器、采用两段再生工艺、富胺液分类处理、应用胺液净化技术等方面,对胺液再生装置节能降耗的方向和措施进行了探讨,为胺液再生装置的优化设计以及生产调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63.
<正>受聚酯和PTA工业快速发展的拉动,PX需求量日益增长,直接从重整油和裂解汽油中抽提和分离的二甲苯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工业上大多通过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等方法增产二甲苯,再通过碳八芳烃异构化达到增产PX的目的。截至2013年底,我国PX总生产能力为1 110.8万t,新增PX产能包括: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160万t(8月试车),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60万t(12月试车),中国石化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从 相似文献
64.
65.
以聚苯乙烯树脂为起始原料,经乙酰化后与三乙烯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含有三乙烯四胺功能基的多胺型聚苯乙烯树脂。考察了溶剂、催化剂、物料比、时间和温度对树脂合成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稳定性及其对4-硝基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以偏三甲苯为溶剂、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在160℃下反应20 h,制得的多胺型聚苯乙烯树脂的全交换容量为4.35 mmol/g,树脂对4-硝基苯酚的平衡吸附量为192.43 mg/g。 相似文献
66.
本文研究了在30%TBP-单长链烷基酸性磷酸酯(MLCAP)-煤油-HNO_3和MLCAP-煤油-HNO_3两个体系中,萃取剂浓度、水相中H~+、总NO_3~-、稳定锆和铀的浓度及温度等因素对Zr的萃取行为和酸、碱洗涤后Zr的保留行为的影响。还对萃取反应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MLCAP与Zr生成组成为2:1的萃合物;当MLCAP存在于30%TBP-煤油中时,会使Zr的萃取明显增加并易产生界面物;在用Na_2CO_3洗涤有机相时,不能将Zr有效洗脱并易产生乳化现象,使溶剂质量变坏和造成分相困难。乳化生成的程度与体系中稳定锆的浓度和MLCAP的存在量有关。 相似文献
67.
钟氏大屋村是清远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九厅十八井”围屋建筑实例,在建筑形制与营造技艺上具有典型的客家围屋特色,对研究清远地区人文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地调研,在分析造成建筑损坏的社会历史因素,运用测绘工具、摄影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建筑数字化模型的基础上,解析清远钟氏大屋村围屋建筑的布局特征与防御特性,以及记录了建筑的细部特征,为该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合适的策略,以激活建筑并延续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