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篇 |
综合类 | 21篇 |
化学工业 | 15篇 |
金属工艺 | 48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能源动力 | 10篇 |
武器工业 | 1篇 |
无线电 | 9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32篇 |
冶金工业 | 12篇 |
原子能技术 | 7篇 |
自动化技术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7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技术制备不同Si层厚度的a-Si/a-SiNx超晶格材料.利用红外光谱(IR)、能谱(EDS)、X射线衍射谱(XRD)、吸收谱和光致发光(PL)谱对超晶格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发光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光学吸收边和PL峰随着Si层的厚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偏移,观察到了明显的量子限制效应.在氮气保护下以1000℃对样品进行热退火处理,发现Si层厚的样品退火后发光峰相对于退火前发生了蓝移,这归因于样品中nc-Si颗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92.
反应溅射NiCrOx薄膜过程及其光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反应气体流量对磁控反应溅射NiCrOx薄膜成分和光学常数的影响,在反应溅射过程中,NiCr靶随着O2流量的增大出现毒化现象,在不同氧流量条件下可沉积出近于透明的介电薄膜和不透明的吸收薄膜,对薄膜光学常数的研究可应用到太阳能光谱选择摹制备。 相似文献
93.
94.
采用反应溅射的方法在具有立方织构的Ni基底上连续制备了 Y2O3隔离层.用X射线θ~2θ扫描, φ扫描对薄膜的取向和织构进行表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主要研究了走带速率对隔离层外延生长及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走带速率的增大,Y2O3的平面内φ扫描半高宽(FWHM)增大,(400)峰的相对强度减小,晶粒更加细小;同时,制备的三层Y2O3隔离层,其面内φ扫描半高宽取决于第一层的半高宽;最终在三层Y2O3隔离层上沉积了有良好外延取向的YBCO超导层,其FWHM为8.0°. 相似文献
95.
本文采用直流反应溅射获得了具有良好电色特性的NiOx薄膜。薄膜的电色特性强烈地受到制备条件的影响,在低溅射电压和高溅射压力下制得的薄膜电色效果最佳。典型的NiOx电色薄膜厚200nm,可见光透过率变化范围在632.8nm处可达48%,着色及退色响应时间为5~10s。X射线衍射表明薄膜呈非晶态。XPS显示Ni ̄(3+)在电色过程中起着色心作用。红外反射谱证实电色过程有OH基的参与。 相似文献
96.
射频反应溅射氧化铌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射频反应溅射法成功地制备了非晶态氧化铌薄膜,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变色性能.这些薄膜在漂白态透明无色,而着色态则为灰褐色.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很好的锂离子注入/抽出性能.550nm处的着色效率为16.68cm2/C,在可见光区透过率调制幅度为20%~30%.结合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可以认为氧化铌薄膜的电致变色现象是由于锂离子和电子的共同注入与抽出,导致薄膜中的铌离子发生NbV和NbIV间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97.
98.
采用射频磁控反应溅射法在K9玻璃衬底上制备了掺钼氧化铟(Mo:In2O3,IMO)透明导电薄膜,研究了不同沉积温度条件下IMO薄膜的晶体结构、形貌及光电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沉积温度下IMO薄膜均具有(222)择优取向。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IMO薄膜的载流子浓度增大、载流子迁移率增大、电阻率减小;沉积温度为350℃时,薄膜的最低电阻率为6.9×10-4Ω.cm,载流子浓度为2.15×1020cm-3,迁移率为45 cm2V-1s-1。在可见及近红外区,IMO薄膜的平均透过率大于80%以上。在近红外区,薄膜透过率随沉积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中红外区,由于载流子的吸收,薄膜透过率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99.
在Ar、N2混合气氛中,通过双靶反应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Si含量的Zr-Si-N复合薄膜,采用EDS、XRD、SEM、AFM和微力学探针表征了复合膜的成分、相组成、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Si的加入,Si3N4界面相形成于ZrN晶粒表面并阻止其长大。低Si含量下,晶粒的细化使Zr-Si-N薄膜得到强化,在Si含量为6.2at%时其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达到最高值29.8GPa和352GPa。继续增加Si的含量,薄膜逐渐向非晶态转变,同时产生ZrxSiy相,并伴随有明显的力学性能降低。Zr-Si-N薄膜力学性能增加受到限制,可能与Si3N4界面相和ZrN晶粒之间的低润湿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0.
ITO薄膜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90wt%In和10wt%Sn铟锡合金为靶材,采用直流磁控反应溅射法在玻璃基片制备ITO透明导电薄膜.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四探针电阻仪、XRD和SEM分别测试了ITO薄膜的紫外-可见光透射光谱、方块电阻、薄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研究了氧分压对ITO薄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ITO薄膜随着氧分压的增加,薄膜紫外透射光谱的吸收截止边带向短波长方向漂移.随着氧分压的增大,ITO薄膜的方块电阻增加,结晶程度变好,晶粒尺寸变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