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131篇 |
免费 | 2948篇 |
国内免费 | 182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42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3431篇 |
化学工业 | 9689篇 |
金属工艺 | 3325篇 |
机械仪表 | 2282篇 |
建筑科学 | 5025篇 |
矿业工程 | 4508篇 |
能源动力 | 835篇 |
轻工业 | 4352篇 |
水利工程 | 1577篇 |
石油天然气 | 5363篇 |
武器工业 | 438篇 |
无线电 | 14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222篇 |
冶金工业 | 2039篇 |
原子能技术 | 225篇 |
自动化技术 | 5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38篇 |
2023年 | 1578篇 |
2022年 | 1932篇 |
2021年 | 1943篇 |
2020年 | 1631篇 |
2019年 | 1375篇 |
2018年 | 743篇 |
2017年 | 1030篇 |
2016年 | 1194篇 |
2015年 | 1289篇 |
2014年 | 2144篇 |
2013年 | 1827篇 |
2012年 | 2117篇 |
2011年 | 2195篇 |
2010年 | 2141篇 |
2009年 | 2284篇 |
2008年 | 2893篇 |
2007年 | 2439篇 |
2006年 | 2207篇 |
2005年 | 2288篇 |
2004年 | 2034篇 |
2003年 | 2041篇 |
2002年 | 1700篇 |
2001年 | 1609篇 |
2000年 | 1257篇 |
1999年 | 949篇 |
1998年 | 883篇 |
1997年 | 758篇 |
1996年 | 658篇 |
1995年 | 539篇 |
1994年 | 508篇 |
1993年 | 368篇 |
1992年 | 374篇 |
1991年 | 339篇 |
1990年 | 317篇 |
1989年 | 315篇 |
1988年 | 62篇 |
1987年 | 26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王勤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3,(2):196-198
低渗透油藏是我国石油开发领域中占有重要价值的石油资源,也是每年新发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低渗透油藏由于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一直以来,如何提高对其开发的有效性,实现持续稳产增产,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对低渗透油藏油井的压裂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压裂增产技术保障低渗透油藏油井的原油产量,在对重复压裂技术的原理进行分析后,研究了低渗透油藏缝内转向压裂技术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优化压裂增产技术应用的对策和建议,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3.
针对寒冷地区公路隧道防冻保温层表面铺设,共设置了21组计算工况,通过对年周期下隧道防冻保温层、衬砌结构和围岩沿径向温度场变化以及各工况所需的防冻保温层厚度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隧道防冻保温层隔热作用机理及其所需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防冻保温层隔热作用显著,主要体现在使隧道衬砌结构和围岩年温度振幅降低上,同时年平均温度也有一定升高;随着防冻保温层铺设厚度增大,隧道衬砌结构和围岩年平均温度和年温度振幅分别呈指数函数升高和降低,相应的年最低温度也呈指数函数升高,防冻保温层厚度越大,隔热效果越好,但是隔热效率不断降低;围岩导热系数越大,导温系数越小,防冻保温层隔热效果越显著;防冻保温层所需厚度随围岩导热系数和围岩初始温度升高呈指数函数减小,随围岩导温系数升高呈对数函数增加,随年平均气温和年温度振幅升高分别呈线性减小和增加,防冻保温层厚度应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进行计算确定。 相似文献
994.
针对由于飞机泵站航空接触器工作不稳定引发的飞机发电机断电故障,开展航空交流接触器动作特性的退化现象与机理分析。搭建测试平台,测试接触器动作电压波形,查探触头动作时间及接通状况。将原机故障件和同型号正常接触器进行拆解,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比观察2台接触器的动、静触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为接触器工作失效分析提供佐证。结果表明:接触器触头同步时间超过2 ms标准要求,接触器泵类负载长期启动产生的浪涌电流是导致接触器耐线路系统过载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设计中应尽量减弱泵类负载启动浪涌电流对触头电烧蚀的危害。 相似文献
995.
潘晓甜张春晓马含含侯梦瑶 《石油化工应用》2023,(12):11-14
就油气田开发而言,深度学习在产量预测、饱和度预测、数值模拟等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基于纯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存在着泛化能力较弱,数据需求量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油藏开发动态预测方面的应用。对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油藏渗流力学和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综述出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方法的国内外现状,总结PINN的机理,同时对基于PINN预测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使用PINN方法对油藏动态预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油藏动态预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 相似文献
996.
本文主要论述了单管旋喷的加固机理和加固半径、强度等影响因素,进而重点说明为了控制这些因素而调整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使旋喷桩能够达到加固和止水的目的.以深圳地铁4A标为例,叙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旋喷桩施工中试桩--施工--检测--试桩的信息反馈法施工工艺流程、质量控制方法、成果检验及施工中为保证质量、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铀钼(U-Mo)合金作为一种先进金属核燃料,相对于传统氧化物燃料具有热导率高、铀密度高等优势,成为目前研究堆、空间热管堆用燃料的研究热点。U-Mo合金燃料存在金属核燃料共有的辐照肿胀效应,是限制U-Mo合金燃料应用的关键因素。相对其他铀合金燃料,U-Mo合金具有更好的抗辐照稳定性,其辐照肿胀行为受燃耗和温度影响严重。结合金属核燃料辐照肿胀特性,简述U-Mo合金燃料辐照肿胀效应的机理,汇总现阶段U-Mo合金燃料辐照肿胀模型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对比。最后对U-Mo合金燃料的未来发展和工程化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裂缝性油藏渗流规律复杂,目前暂无有效的方法进行描述这一问题,以实际露头为原型开展裂缝精细描述,得到不同尺度裂缝符合幂函数分布规律,且裂缝尺度越小,数目越多。在此基础上建立裂缝精细表征地质模型,开展裂缝油藏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开采初期油藏中大裂缝优先得到动用,产油比例95%以上来自大裂缝,此阶段油藏含水率一般不超过20%,生产特征表现为产能高和递减快;随着注入水沿大裂缝窜流,油藏含水上升,中裂缝在大裂缝的带动下控制油藏整个渗流场和剩余油的分布,裂缝出油比例仍占70%以上,油藏含水率为20%~40%;当大、中裂缝水淹后,油藏含水率超过40%,在渗吸作用下小裂缝及基质成为产油的关键,占比达50%以上,这一阶段油藏采油速度低但持续时间长。根据不同阶段的渗流规律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策略,以减缓裂缝水窜和增大基质出油,具体为初期阶段降压开采延长无水采油期,中期阶段脉冲注水减缓裂缝水窜,后期阶段周期注水增加基质出油。该注水策略在渤海KAT油田现场应用,实践效果较好,单井含水率下降10%~60%,日增油10~90 m3,提高采收率超过6%,可为类似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