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305篇 |
免费 | 1327篇 |
国内免费 | 218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863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693篇 |
化学工业 | 7498篇 |
金属工艺 | 3283篇 |
机械仪表 | 703篇 |
建筑科学 | 311篇 |
矿业工程 | 448篇 |
能源动力 | 776篇 |
轻工业 | 854篇 |
水利工程 | 49篇 |
石油天然气 | 1696篇 |
武器工业 | 185篇 |
无线电 | 275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871篇 |
冶金工业 | 2011篇 |
原子能技术 | 512篇 |
自动化技术 | 3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3篇 |
2023年 | 1145篇 |
2022年 | 1211篇 |
2021年 | 1175篇 |
2020年 | 814篇 |
2019年 | 835篇 |
2018年 | 427篇 |
2017年 | 571篇 |
2016年 | 601篇 |
2015年 | 795篇 |
2014年 | 1452篇 |
2013年 | 1124篇 |
2012年 | 1353篇 |
2011年 | 1524篇 |
2010年 | 1300篇 |
2009年 | 1385篇 |
2008年 | 1574篇 |
2007年 | 1450篇 |
2006年 | 1221篇 |
2005年 | 1182篇 |
2004年 | 1152篇 |
2003年 | 902篇 |
2002年 | 858篇 |
2001年 | 665篇 |
2000年 | 591篇 |
1999年 | 481篇 |
1998年 | 465篇 |
1997年 | 396篇 |
1996年 | 428篇 |
1995年 | 438篇 |
1994年 | 370篇 |
1993年 | 312篇 |
1992年 | 297篇 |
1991年 | 288篇 |
1990年 | 249篇 |
1989年 | 272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9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5.
该文采用鲁棒区间法挖掘电-热综合能源系统协调运行的潜力,以缓解风电功率的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并构建风力发电与氢储能系统相结合的风-氢混合系统,考虑氢储能系统的热平衡需求,以充分发挥氢储能系统的储能效率,平抑风电的波动性。首先,介绍了考虑氢储能系统接入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结构,并构建其数学模型;然后,以区间形式考虑风电的不确定性,构建含风电的鲁棒区间优化调度模型,使系统在所有风电出力允许区间内,均满足允许约束条件;再次,建立一种含风-氢混合系统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鲁棒区间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对偶理论将原模型转化为单层模型进行求解,最坏情况下的风电不平衡功率由可调机组根据时变参与因子进行调整;最后,以PJM-5节点电力系统与6节点热力系统和辽宁省北部太和综合能源系统为例对所提模型进行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6.
电制氢和天然气混氢技术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降低系统碳排放量方面具有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前景。面向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提出一种计及天然气混氢及跨季节存储的电制氢优化配置方法。首先梳理了含氢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框架和能量流动关系,建立园区内部能源生产、转换与存储设备的数学模型,其次以设备的年化投资成本、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年度运行成本和碳交易成本最优为目标,提出电制氢优化配置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表明电制氢及天然气混氢技术的引入可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降低系统的整体经济成本和碳排放量,并分析了电解槽投资成本、混氢体积分数上限以及经济性和低碳性成本权重系数变化对规划运行结果的影响。关键词: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电制氢;天然气混氢;碳交易;跨季节储氢;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TM732 相似文献
67.
氢储能具有储能容量大、储存时间长、清洁无污染、实现多种能源网络互联互补和协同优化等诸多优点,有望成为推动分布式能源发展和提升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了提高独立型微网供电可靠性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本文建立了考虑电-氢-热多能互补的独立微网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并基于模拟退火的粒子群算法对目标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东北某地独立微网优化配置算例,基于MATLAB平台验证了所提多能互补配置方案较传统电储能配置方案负荷失电率降低了3.18%,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高了8.37%,所提配置方案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保证独立微网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68.
石墨烯独特的晶格结构使其具有十分优越的性能,然而零带隙一直制约着石墨烯的发展。激光诱导石墨烯(Laser-induced graphene, LIG)技术能够显著增强石墨烯的性能,但该技术仍存在带隙小、电容位点少及片层堆叠等问题。通过异质原子/纳米颗粒掺杂LIG技术,可实现石墨烯的微观结构、表面化学活性及孔隙率的调控,从而提升LIG复合材料的性能,为LIG器件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了新策略。梳理了近年来LIG的掺杂体系,分析了众多异质原子/纳米颗粒掺杂对LIG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诸多LIG掺杂方法的特点,讨论了掺杂LIG器件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为利用掺杂LIG的特性和器件性能相结合,开发人工智能、能源存储与转换、健康检测应用器件提供了研究思路;最后,对异质原子/纳米颗粒掺杂LIG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9.
采用二次固相反应法制备Ba0.7Sr0.3TiO3介电陶瓷,研究了掺杂钴、钇离子对钛酸锶钡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样品Y3+、Co3+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0.04mol%和0.05mol%,最佳烧结温度为1340℃,样品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200,介电损耗(tanδ)为0.005。样品的结构为四方晶系,P4mm空间群。获得了高介电常数、低损耗的Ba0.7Sr0.3TiO3介电陶瓷。 相似文献
70.
为了研究氢化芳烃的微观结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氢化芳烃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反应特性。以四氢萘为模型化合物,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方法,对四氢萘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四氢萘不同位置C-H键和C-C键的键长、键级、键能以及电子云密度、前线轨道分布等微观结构信息。发现四氢萘结构具有轴对称特性,苯环上的C-C键和C-H键要远比环烷环的C-C键和C-H键稳定。由于受苯环的影响,会使得其环烷环上不同位置的C-C键的键长、键级和键能均具有明显差异,也导致环烷环上不同位置C-H键的键长、键级和键能有较明显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对C-C键而言,与苯环相连的C-C键的键长较短,键级较高,键能也明显较高,而苯环β位C-C键的键能则明显较低;对C-H键而言,与苯环β位环烷碳原子上的C-H键相比,苯环α位环烷碳原子上的C-H键的键能明显较低。电子云分布计算结果能够较好地给出的这些C-C键和C-H键结构特征差异的原因。前线轨道计算结果表明,在催化裂化过程中,苯环α位环烷碳原子上的C-H键和β位C-C键较易受到催化剂酸性中心的进攻,是酸催化反应的位点。这些计算结果对于认识与理解氢化芳烃的反应特性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