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83篇 |
免费 | 611篇 |
国内免费 | 56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68篇 |
综合类 | 952篇 |
化学工业 | 2680篇 |
金属工艺 | 482篇 |
机械仪表 | 219篇 |
建筑科学 | 1984篇 |
矿业工程 | 519篇 |
能源动力 | 287篇 |
轻工业 | 916篇 |
水利工程 | 1190篇 |
石油天然气 | 4290篇 |
武器工业 | 24篇 |
无线电 | 23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02篇 |
冶金工业 | 494篇 |
原子能技术 | 78篇 |
自动化技术 | 4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7篇 |
2023年 | 336篇 |
2022年 | 482篇 |
2021年 | 539篇 |
2020年 | 357篇 |
2019年 | 389篇 |
2018年 | 239篇 |
2017年 | 346篇 |
2016年 | 385篇 |
2015年 | 453篇 |
2014年 | 1028篇 |
2013年 | 845篇 |
2012年 | 836篇 |
2011年 | 918篇 |
2010年 | 850篇 |
2009年 | 910篇 |
2008年 | 855篇 |
2007年 | 735篇 |
2006年 | 658篇 |
2005年 | 702篇 |
2004年 | 573篇 |
2003年 | 505篇 |
2002年 | 404篇 |
2001年 | 402篇 |
2000年 | 362篇 |
1999年 | 351篇 |
1998年 | 280篇 |
1997年 | 255篇 |
1996年 | 213篇 |
1995年 | 156篇 |
1994年 | 170篇 |
1993年 | 106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106篇 |
1990年 | 82篇 |
1989年 | 87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基于渗透张量的裂隙渗流有限元计算中反常水头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利用等效连续导水介质模型研究岩体裂隙渗流问题时,有限元计算部分结果出现的水头反常现象,经多因素分析,认为渗透张量与渗流区域边界形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协调的条件,当这种条件被超越时,就会使计算结果出现水头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993.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糖醋大蒜腌制过程中蔗糖、食醋、食盐主要辅料的优化配方,用滴定法测定其辅料对大蒜胚的渗透规律,并绘制渗透规律曲线,为制定糖醋大蒜腌制工艺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4.
995.
为解决低渗透油藏CO2驱气体窜流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以泡沫综合值为评价指标,通过搅拌法优选发泡剂,建立了CO2响应性增强泡沫体系,配方为0.1%发泡剂AOS+4.0%小分子胺+水。该体系在接触CO2前黏度与水接近,与CO2作用后黏度可升高18倍以上。性能评价结果显示:CO2响应性增强泡沫体系的泡沫综合值可达到常规泡沫体系的11倍以上;具有明显的剪切稀释特性,流变方程符合幂律流体流变模式;比常规泡沫体系具有更强的黏弹性,可以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抑制非均质低渗透油藏CO2驱气体窜流,提高低渗透油藏CO2驱的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CO2响应性增强泡沫体系可以解决低渗透油藏CO2气体窜流问题,提高CO2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96.
长庆油田作为中国低渗透油藏开发的典型油田,拥有储量巨大的致密油气资源。由于其储集层非均质性强、注采连通性差,油藏采收率普遍不高,亟需对油藏开发单元进行精细描述,以提高中—高含水期井组开发效果。以长庆油田Q011-35井组为研究对象,基于目的层长61砂体接触类型划分,采用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从平面和剖面综合评价井组水驱效果。结果表明:Q011-35井组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西北和正西方向发育高渗条带;剖面上,长$6^2_1$砂体较长$6^1_1$砂体水洗程度高,长$6^1_1$剩余油更富集,明确了砂体连通状态和注采对应关系为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微量物质示踪剂监测与油藏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克服了采用单一方法评价井间连通性的局限性,结果更加准确可靠,为精细评价低渗透油藏水驱开发效果、制定剩余油挖潜措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7.
野外调查显示,高渗透段的主要有4种沉积成因和地貌控制成因;岩心测试资料发现,高渗透段渗流性能最好,以中粗砾岩和细砾岩为主,颗粒支撑结构,为大孔粗喉结构,测井曲线特征明显高渗透段的测井截至值为微电极幅度差大于3Ω.m,电阻率大于27Ω.m,生产测试表明高渗透段注水突进,水淹严重,容易形成水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表明:高渗透段高渗透段垂向上出现在单期水道的中下部,平面上多呈土豆状或带状展布,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确定了高渗透层段不同发育位置的连通情况,在此地质条件的约束下,利用序贯指示模拟建立了高渗透段的三维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