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39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5篇
建筑科学   150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12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篇
冶金工业   20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衔春  王旭 《华中建筑》2010,28(7):199-201
文章系统的介绍了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的复古流派,包括发展背景、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对三种复古思想做了简要分析,从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学术意义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复古思潮的积极意义,力图消除当下人们对于复兴古典主义存在的偏见,进而结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学科特征阐述复古思潮对当今创作的启示,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2.
李飞 《华中建筑》2010,28(4):136-139
"别有洞天"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营造"转"空间的特殊的造景主题之一。该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论述了"别有洞天"的地宜条件的特殊利用,同时提出借"别有洞天"营造"转"空间的造景手法,如框景提示转折空间、加强空间对比等,也提出某些未以"别有洞天"为景名的景点也可以利用上述方法创造"别有洞天"的意境,如加强空间序列的收放对比、起伏对比、转折对比等,这些设计手法对现代风景园林中"转"空间的设计具有极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3.
古典家具置色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具用色处理上的巧拙也是家具能否达到和谐效果的重要方面。中西古典家具的色彩处理皆有独到之处,并往往与它们各自的文化环境及哲学思想密不可分。从用色上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文化的同异,这或可为当前中国设计师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背景下追溯中国文化之根作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44.
从制度化水平和学术范式的变迁两个方面衡量,可以将大学史研究领域的发展划分为七个阶段.严格意义的大学史研究出现于19世纪,并在下半叶形成第一波热潮.20世纪初教育史学科在教育院系的初步制度化为大学史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在20世纪前40年大学史研究处于相对沉寂状态.20世纪50年代,随着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专业的历史学家开始介入大学史研究,此后二三十年该领域进入复苏期.20世纪80年代,大学史专门研究期刊的创办标志着这一领域初步实现了制度化的过程.从学术范式而言,大学史研究经历了思想史范式、社会史范式和文化史范式相继兴起的过程,但它们之间并非取代的关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全球史的研究范式开始崛起,成为新的学术热点.  相似文献   
45.
46.
The relative indeterminacy ofpublic space has led to two rather different linesof research. One pertains to the sociology ofculture, with rather general studies of a broadscope that cover lengthy historical periods and callfor an analysis of urbanity in the Western world.The other line of research includes the extremelydetailed studies of human conduct in specific urbanspatial settings. This paper takes a differentapproach: public space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notion of urban landscapes, which are expressionsof 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technological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47.
In order to study regular behaviors in high-energy nucleon-nucleon collisions,a representation of the vector potential Ai^a is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the (a,i)-dependence in the SU(2) Yang-Mills classical mechanics,Equations of the classical infraed field as well as effective potentials are derved for the elastic or inelastic collision of two plane waves in a three-mode model and the decay of an excited spherically-symmetric field.  相似文献   
4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tability robustness of nonclassically damped systems with multidirectional perturbations. Bounds on uncertain parameters that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an asymptotically stable, linear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 with nonclassical damping are derived using specific Lyapunov functions. The explicit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permits us to directly express the algebraic criteria in terms of physical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Numerical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49.
本文从古典家具的市场地位入手,通过对我国当前古典家具的机械加工与手工制作两种生产方式的分析,阐述了古典家具产品特点决定了技术与情感并存的局面,以及手工技艺存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Classical symbolic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cognition are at variance with the empirical findings in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memory and inference. Standard symbolic computers are well suited to remembering arbitrary lists of symbols and performing logical inferences. In contrast, human performance on such tasks is extremely limited. Standard models donot easily capture 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 or context sensitive defeasible inference, which are natural and effortless for people. We argue that Connectionism provides a more natural framework in which to model this behaviour. In addition to capturing the gross human performance profile, Connectionist systems seem well suited to accounting for the systematic patterns of errors observed in the human data. We take these arguments to counter Fodor and Pylyshyn's (1988) recent claim that Connectionism is, in principle, irrelevant to psych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