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276篇 |
免费 | 2475篇 |
国内免费 | 84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928篇 |
综合类 | 2062篇 |
化学工业 | 3153篇 |
金属工艺 | 1390篇 |
机械仪表 | 2448篇 |
建筑科学 | 1956篇 |
矿业工程 | 636篇 |
能源动力 | 6952篇 |
轻工业 | 1001篇 |
水利工程 | 1407篇 |
石油天然气 | 1861篇 |
武器工业 | 165篇 |
无线电 | 57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283篇 |
冶金工业 | 1014篇 |
原子能技术 | 563篇 |
自动化技术 | 12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413篇 |
2022年 | 757篇 |
2021年 | 867篇 |
2020年 | 889篇 |
2019年 | 704篇 |
2018年 | 620篇 |
2017年 | 776篇 |
2016年 | 927篇 |
2015年 | 1058篇 |
2014年 | 2164篇 |
2013年 | 1791篇 |
2012年 | 2303篇 |
2011年 | 2508篇 |
2010年 | 1744篇 |
2009年 | 1763篇 |
2008年 | 1585篇 |
2007年 | 2046篇 |
2006年 | 1939篇 |
2005年 | 1530篇 |
2004年 | 1324篇 |
2003年 | 1208篇 |
2002年 | 1001篇 |
2001年 | 864篇 |
2000年 | 781篇 |
1999年 | 617篇 |
1998年 | 431篇 |
1997年 | 348篇 |
1996年 | 314篇 |
1995年 | 274篇 |
1994年 | 214篇 |
1993年 | 134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84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57篇 |
1987年 | 3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9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石化分公司化肥厂尿素装置的3102JT工业透平,多次出现次末级叶片断裂事故。文章对该问题,采用材料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断口分析争计算等方法,找出了叶片失效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2.
合理准确预测烟气轮机叶片寿命,是催化裂化装置安全运行的必要保障。文章研究了影响烟气轮机叶片疲劳寿命的因素;评述了叶片疲劳寿命评估方法;选取并介绍了适合烟气轮机叶片寿命的评估方法;阐明了目前存在有关叶片寿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3.
杜洪建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06,27(6):48-49,53
锦州石化分公司连续重整装置的一台4M40压缩机在运行四个月后,发生了活塞杆断裂失效,为此委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压缩机活塞杆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进行了分析,从而判断出活塞杆的失效是由于活塞内的刮油环弹簧的碎断造成活塞杆的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154.
155.
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与井网关系的新理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综合评价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加热半径计算的3种经典模型,并推导出了稠油蒸汽吞吐过程中最大加热半径计算公式,首次采用Buckley-Leverret方程计算了热水带的加热半径,其结果与油田开发实际符合较好.同时,首次提出了稠油蒸汽吞吐在多轮次加热过程中的一种新理论:在1~4周期蒸汽起到了扩大加热半径的作用,随着周期增多而加热前缘向外扩展作用减小,蒸汽主要起重复加热油层的作用.本文导出的新模型公式及提出的新理论,对于不同类型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井距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6.
一种提高油田注汽锅炉热效率方法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注汽锅炉热效率普遍偏低,排烟热损失是影响锅炉热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排烟热损失决定于排烟温度和排烟量。国内目前对锅炉设备的改造技术多局限于减少锅炉的排烟量上。本文论述了将冷凝技术应用在加热炉上来降低排烟温度,回收利用烟气中水蒸汽的汽化潜热,从而达到提高热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7.
158.
实验考察了胜利孤东稠油井下催化水热裂解和乳化/催化水热裂解降黏效果。所用催化剂为水溶性铁镍钒体系,Fe3+∶Ni2+∶VO4+=5∶1∶1,100 g稠油与30 g 0.5%催化剂水溶液在240℃反应24小时。原始黏度(50℃)11.0和8.36 Pa.s的两种稠油裂解并静置除水后,黏度降低76.2%和75.6%,室温放置60天后降黏率下降小于3个百分点,气相色谱显示裂解后轻组分明显增加,红外光谱显示稠油组分发生脱羧反应且芳环数减少。讨论了稠油催化水热裂解反应机理。所用化学助剂JN-A在油水中均可溶,耐温达250℃,耐矿化度达50 g/L,其水溶液以30∶100的质量比与稠油混合时形成低黏度的O/W乳状液。当水相含1.0%JN-A和0.5%催化剂时,两种稠油水热裂解后的反应混合物为O/W乳状液,黏度仅为319和309 mPa.s,静置除水后的稠油降黏率增加到86.5%和87.3%,其中的轻组分含量进一步增加。该井下乳化/催化水热裂解复合降黏法成功地用于孤东两口蒸汽吞吐井,稠油井作业后初期采出的原油黏度由~9 Pa.s降低到1 Pa.s左右,随采油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约50天后超过4Pa.s。图2表6参5。 相似文献
159.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主要采用蒸汽吞吐的方式。其中新开发稠油区块注汽压力高、注汽干度低和老区多轮次吞吐后采收率低、油汽比低是影响热采效果的主要因素。油水之间的高界面张力导致蒸汽驱替效率低是多轮次吞吐后开发效果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石油磺酸盐复合体系提高稠油开发效果室内研究,对石油磺酸盐复合体系配方进行优化研究,通过高温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磺酸盐复合体系降低注汽压力的能力,研究石 油磺酸盐复合体系提高注入蒸汽驱替效率和岩心采收率的能力,研究不同注入方式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体系可有效降低蒸汽注入压力,提高驱替效率和岩心采收率。2004年在胜利油田单家寺油田、孤岛油田、孤东油田现场应用12井次,单井降低注汽压力0.5~2.6MPa,周期采油量增加190~480t,截至2004年底已累计增油4600t。 相似文献
160.
介绍了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的硬件组成,着重论述了DEH的控制原理和控制过程。结合天津碱厂新建4^#机组,与前3台机组的液压控制调节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DEH控制的优势。对DEH系统的软件作了介绍。同时对DEH的控制系统Foxboro I/A Series的系统软件和系统网络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最后,讨论了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