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6篇
机械仪表   14篇
轻工业   4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3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This paper proposes a compression scheme for face profile images based on three stages, modelling,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artially predictive classified vector quantization (CVQ) stage. The modelling stage employs deformable templates in the localisation of salient features of face images and in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image content. The second stage uses a dictionary of feature-bases trained for profile face images to diagonalize the image blocks. At this stage, all normalized training and test images are spatially clustered (objectively) into four subregions according to their energy content, and the residuals of the most important clusters are further clustered (subjectively) in the spectral domain, to exploit spectral redundancies. The feature-basis functions are established with the region-based Karhunen–Loeve transform (RKLT) of clustered image blocks. Each image block is matched with a representative of near-best basis functions. A predictive approach is employed for mid-energy clusters, in both stages of search for a basis and for a codeword from the range of its cluster. The proposed scheme employs one stage of a cascaded region-based KLT-SVD and CVQ complex, followed by residual VQ stages for subjectively important regions. The first dictionary of feature-bases is dedicated to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image and the second is dedicated to the residuals. The proposed scheme is experimented in a set of human face images.  相似文献   
12.
用于ICF驱动器的色分离相位光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相位闪耀光栅原理设计出用于ICF驱动器中能离轴分离基频、二倍频、三倍频激光的色分离相位光栅,理论上三倍频零级衍射效率达到100%,同时,对该相位光栅进行了实际制作和实验测量,测出了基频光和二倍频光的分离角以及光栅的零级衍射效率,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精密光学元件表面缺陷检测效率低、大口径元件不便于检测问题,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大型激光装置的大口径光学元件缺陷检测装置。通过强光手电筒、LED灯及高亮度卤素灯3种光源对40 mm×40 mm的K9样片暗场成像对比实验,得知光照强度最大的卤素灯光源检测效果最佳。研究了基于线阵CCD扫描的三维电控平移台的运动机理,确保高精度图像的采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图像区域定位、二值化处理、缺陷的检测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元件的高精度、实时在线检测。  相似文献   
14.
在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中,为了实现聚变点火,需将入射激光准确的引导到实验靶的指定位置,即实现高精度的束靶耦合,束靶耦合精度是衡量激光驱动装置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ICF技术的发展,激光驱动装置的单束激光功率越来越高,入射激光光束也越来越多。如何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束靶耦合监测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束靶耦合监测方法,包括靶室外直接监测,靶室内直接监测,靶室内基于共轭原理的传感器监测等三种方法,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并重点对基于光学共轭原理的传感器的耦合精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图像测量误差,CCD保护玻璃引入的误差,调焦导轨运动时引入误差及传感器标定装校时引入的误差。经过实验测试及精度分析,共轭式传感器引入的束靶耦合误差为±10m。采用这种基于光学共轭的原理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大型激光驱动装置的快速、高精度束靶耦合。  相似文献   
15.
激光黑腔靶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近年来团结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所开展的大尺度激光腔靶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结合国内的研究,对抑制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减少散射光、抑制受激拉曼散射(SRS)减少超热电子、成丝(FI)以及均匀辐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综述。评述了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还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惯性约束聚变(ICF)等离子体研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集成光学和光纤技术制作了集成光学调制器,驱动调制器的电压仅为4伏,配之以高稳定的、LD泵浦的单纵模振荡源和任意整形电脉冲源,大大提高了ICF固体激光驱动器前级整形系统对激光脉冲整形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GaAs场效应晶体管电压控制电流和开关特性成功研制了任意整形电脉冲发生器,该整形电脉冲发生器的每个基元电路产生的基元电脉冲形状和宽度与加在栅极的触发信号相同,幅度由加在GsAs场效应晶体管上的负偏压决定,各基凶电路产生的用于叠加的基元电脉冲相互独立,使计算机控制栅极偏压进而控制整形电脉冲的形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ICF固体激光驱动器前级系统中的脉冲整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国内外ICF固体激光驱动器前级系统脉冲整形方案进行了综述,并报导了我们实验室关于脉冲整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Fe纳米微粒,对样品平均粒度进行TEM等测试分析,研究了主要制备工艺条件对微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可用以制备出不同粒度的金属Fe纳米微粒,其平均粒径随熔球温度的降低和冷却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1500℃左右时,微粒平均粒径随冷却惰性气体Ar压强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600℃时,气体压强对微粒平均粒径的影响不再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处理惯性约束聚变(ICF)中三维成像的各记录面间的关联定位问题。首先说明在ICF中采用三维成像的必要性,然后对适用于ICF的重建方法进行简要的描述,提出了通过光强重心进行坐标关联定位方法,定 位精度可达到10μm,彻底解决了实验中的针孔相机需要精确关联定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