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55篇 |
免费 | 2876篇 |
国内免费 | 139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981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1890篇 |
化学工业 | 1305篇 |
金属工艺 | 970篇 |
机械仪表 | 1025篇 |
建筑科学 | 2083篇 |
矿业工程 | 640篇 |
能源动力 | 1272篇 |
轻工业 | 596篇 |
水利工程 | 982篇 |
石油天然气 | 2591篇 |
武器工业 | 151篇 |
无线电 | 306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161篇 |
冶金工业 | 542篇 |
原子能技术 | 1185篇 |
自动化技术 | 23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426篇 |
2023年 | 458篇 |
2022年 | 637篇 |
2021年 | 760篇 |
2020年 | 783篇 |
2019年 | 766篇 |
2018年 | 650篇 |
2017年 | 861篇 |
2016年 | 893篇 |
2015年 | 915篇 |
2014年 | 1390篇 |
2013年 | 1326篇 |
2012年 | 1606篇 |
2011年 | 1814篇 |
2010年 | 1305篇 |
2009年 | 1318篇 |
2008年 | 1272篇 |
2007年 | 1512篇 |
2006年 | 1268篇 |
2005年 | 1054篇 |
2004年 | 813篇 |
2003年 | 751篇 |
2002年 | 632篇 |
2001年 | 506篇 |
2000年 | 368篇 |
1999年 | 305篇 |
1998年 | 216篇 |
1997年 | 221篇 |
1996年 | 193篇 |
1995年 | 149篇 |
1994年 | 144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75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50篇 |
1989年 | 61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0篇 |
1986年 | 24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7篇 |
1976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1年 | 3篇 |
1959年 | 11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飞机喷漆工艺,依据国内外标准关于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原则,适当划分喷漆机库爆炸危险区域,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在风机塔筒内悬挂发光源,发光源的正下方固定标盘,在标盘中的刻度显示基础的倾斜率,实现了无需计算,可直接判断风机基础的倾斜率是否超出规范要求,提高了观测的精确性,在第一时间消除了因风机基础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隐患。 相似文献
105.
通过介绍某酒店工程暖通空调设计中冷热源方案,空气处理方式的选择,采用过渡季节全新风运行和全热回收系统,从而有效地节约了能源,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06.
对华南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现场勘查,分析了开发区污水的来源,并针对污染源提出了处理方法及应急处理措施,为相关工程的处理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针对潍坊市两处主要水源地水质情况进行了连续3年19项指标的监测分析研究,并对其中的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有机综合指标、毒理指标、生物指标等关键指标进行了重点分析,根据年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的变化情况,对潍坊市水源水质污染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合理总结和评估.结果表明,一些重要的毒理指标正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波动幅度也逐渐减小;但从藻类指标来看,两处水源均为高藻水源且近年来显示为不同程度的上升.该结果可应用于潍坊市中心城区饮用水水源水质的风险预控,有助于潍坊市中心城区水源水质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08.
109.
采用固定化包埋颗粒,借助气升式内循环好氧流化床反应器,对人工模拟低氨氮、低有机物的微污染源水进行处理。分别研究了DO和碳氮比对氨氮和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T=24℃,HRT=60min,pH=7.1~7.3的条件下,当C:N=1:1、DO为3~8mg/L时,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90%,对COD的去除率保持在50%~60%;当DO=8mg/L、C:N=2:1时,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达93.56%,对COD的去除率为50%~60%;当C:N=3:1时,对氨氮的去除率〉90%,对COD的去除率在40%左右。在微污染源水的处理过程中,固定化包埋硝化菌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高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110.
Indoo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simulations can predict contaminant dispersion around human occupants an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in resolving indoor air quality or homeland security problems. The accuracy of CFD simulations strongly depends on the appropriate setting of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parameter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influence of the following three key boundary condition settings on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1) contaminant source area size, (2) convective/radiative heat fluxes, and (3) shape/size of human simulators. For each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validat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in tw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hambers. In CFD simulations, a small release area of a contaminant point source causes locally high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that require a very fine local grid system. This fine grid system can slow down the simulations substantially. The convergence speed of calculation is greatly increased by the source area enlargement. This method will not influence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of passive point source within well-predicted airflow field. However, for active point source located within complicated airflow filed, such an enlarg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cautiously because simulation inaccuracy might be introduced. For setting thermal boundary conditions, convection to radiation heat flux ratio is critical for accurate CFD computations of temperature profiles around human simulators. The recommended convection to radiation (C:R) ratio is 30:70 for human simulators. Finally, simplified human simulators can provide accurate temperature profiles within the whole domain of interest. However, velocity and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simulations require further work in establishing the influence of simplifications on the simulation accurac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human simulato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