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6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135篇
电工技术   88篇
综合类   165篇
化学工业   346篇
金属工艺   43篇
机械仪表   124篇
建筑科学   54篇
矿业工程   52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83篇
水利工程   39篇
石油天然气   66篇
武器工业   14篇
无线电   204篇
一般工业技术   93篇
冶金工业   58篇
原子能技术   65篇
自动化技术   29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35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Industrialization has led to a number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release of toxic metals and other toxic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to the environment. Among all, the rapid expansion of leather related industries in Pakistan have resulted in considerabl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ffluents from processing of both domestic and imported hides and skins have increased pollution to alarming levels. Some tannery effluents of Peshawar area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r(Ⅵ) (2.7-12.6 mg/L), Cu(Ⅱ) (2.6-11.4 mg/L) and phenol (0.1-4.2 mg/L). These contaminants are very toxic and must be removed from effluents before releasing into water bodies. A new technique of gamma irradi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to decrease the load of COD and concentrations of Cr(Ⅵ), Cu(Ⅱ) and phenol associated with tannery effluents to the permitted values. It was observed that concentration of Cr(Ⅵ) in the effluents can be brought to the permitted level by applying radiation dose of 3 kGy. A radiation dose of 2.5 kGy was required to remove more than 95% of Cu(Ⅱ) and 100 % degradation of phenol in tannery effluents could be achieved by only one kGy of radiation dose.  相似文献   
82.
以聚吡咯(PPy)和壳聚糖(CS)为原料,制备PPy/CS复合膜,通过红外、孔径分析、热分析和SEM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了PPy/CS复合膜对Cu(Ⅱ)和Cr(Ⅵ)吸附性能的影响及吸附机制,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溶液起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对吸附率影响最大;在pH=3.5、温度为33...  相似文献   
83.
张宇  杨家豪  刘瑜  宋子玉  何涵潇  赵风清 《化工进展》2022,41(10):5637-5644
为改善Ⅱ型无水磷石膏水化活性低、凝结硬化缓慢的问题,研制了一种复合助剂(β-半水石膏6%、改性钢渣3%、K2SO4 2%、铝酸钙水泥0.5%)。研究表明,掺入复合助剂后Ⅱ型无水磷石膏初凝时间由744min (空白样)缩短至76min (改性样)。在此基础上添加25%的高炉矿渣微粉改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改性后的胶凝材料绝干抗压强度达到15.4MPa,软化系数达到0.83。研究了胶凝体系的水化率、液相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水化产物和水化硬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复合助剂加速了Ⅱ型无水磷石膏的溶解及二水石膏晶核的生成和长大,提高了Ⅱ型无水磷石膏的水化率,与矿渣协同作用促进生成3CaO·Al2O3·3CaSO4·32H2O、3CaO·Fe2O3·3CaSO4·32H2O等多种低溶度积复盐,改善了胶凝材料的凝结硬化性能和耐水性。  相似文献   
84.
基于调控噻菁染料(Dye2)的超分子自组装性质及其与核酸适配体(T30695)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构建了Pb2+的特异性识别模块.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加入Pb2+时,T30695单链形成G-四链体,并将二聚体形式存在的噻菁染料诱导解聚为单体,引起422,445 nm处紫外吸收峰变化,仅需通过UV-vis光谱仪便可实现对Pb...  相似文献   
85.
从4种培养基中筛选出MRS培养基为L.paraplantiumⅡ32的最适生长培养基。并运用点滴法,通过单因子筛选法,最终确定该菌生长、最大抑菌活性产生的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酵母粉,浓度为2.0%;最适的初始pH值范围为5.5~6.5;温度范围为29~31℃。  相似文献   
86.
依据标准 GB 19212.1—2003,对Ⅱ类变压器的绝缘要求和试验进行归纳总结,给出绝缘电阻、介电强度、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穿过绝缘的距离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87.
研究了Fe(Ⅱ)/亚硫酸盐体系活化溶解氧氧化降解苯胺的工艺并探索了氧化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种。结果表明,溶解氧是苯胺氧化的氧化剂,pH=4.0以及亚硫酸盐与Fe(Ⅱ)物质的量之比为10:1的体系对苯胺的催化效果最佳,苯胺去除率可达70%。Fe(Ⅱ)在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存在亚硫酸盐的情况下,苯胺去除效果下降至30%以下,且反应时间由90 min延长至40 h。在Fe(Ⅱ)/亚硫酸盐体系中,pH=3.0条件下Fe(Ⅱ)全部被氧化成Fe(Ⅲ),而在其它pH值条件下,Fe(Ⅱ)与Fe(Ⅲ)主要以络合物形式存在。叔丁醇与甲醇的自由基掩蔽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O4·-是氧化过程中的主要氧化物种,而SO5·-是次要氧化物种。实验结果丰富了Fe(Ⅱ)/亚硫酸盐体系催化溶解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表明其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8.
在Fe-As(Ⅲ)-Cu(Ⅱ)-H2O体系中, 研究了酸性废水中As(Ⅲ)、Cu(Ⅱ)与金属铁粉的反应行为, 考察了反应过程中As在气、液、固三相中的分配比。结果表明, As(Ⅲ)和Cu(Ⅱ)离子被Fe还原为单质As和Cu后, As、Cu进一步结合成Cu5As2等金属间化合物, 从而促进As(Ⅲ)沉淀反应的发生, 且无AsH3生成。在反应时间40min、铁粉过量系数1.2、溶液初始pH=0.0、温度40 ℃、Cu/As摩尔比1.0条件下, As在气、液、固三相中的分配比分别为0、20.7%和79.3%, 沉砷率为79.3%。  相似文献   
89.
翟锋锋 《中州煤炭》2020,(12):99-105
煤储层物性及特征是煤层气地质理论的重要内容,加强其研究对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成效至关重要。基于天荣矿地质、煤层气勘探及相关测试等资料,采用地质与煤层气地质理论对该矿二2煤储层物性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天荣矿二2煤层物理性质良好,生烃物质丰富;煤层含煤性、稳定性、可采性好,煤层气含量和纯度高,可为煤层气开发提供良好对象和气源条件;煤变质程度高,煤中裂隙相对发育,但其渗透性整体较差,渗透率分异显著且普遍低下;煤储层能量较强且分异显著,煤储层压力状态为欠压—超压型,并以正常—超压煤储层压力状态为主,有利于煤层气高产富集。  相似文献   
90.
BEPCⅡ加速器的束流位置测量系统(BPM)模拟电子学经过十余年的运行逐渐老化,故障率上升,亟需进行升级改造。本文根据该需求,自行设计了基于BEPCⅡ系统参数的数字BPM电子学系统,内容包括模拟信号处理电子学、数字信号处理电子学、BPM固件算法逻辑、数据获取软件以及系统测试等多个部分。设计的数字BPM电子学系统经实验板级性能测试、实验室系统测试以及在线束流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满足BEPCⅡ装置对束流位置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