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3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79篇
电工技术   70篇
综合类   146篇
化学工业   320篇
金属工艺   191篇
机械仪表   44篇
建筑科学   85篇
矿业工程   43篇
能源动力   74篇
轻工业   60篇
水利工程   13篇
石油天然气   63篇
武器工业   40篇
无线电   1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6篇
冶金工业   57篇
原子能技术   10篇
自动化技术   3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激光热处理中的纳米氧化物吸收涂料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研制成功用于激光热处理增加对激光吸收的纳米氧化物涂料,经测试对CO2激光吸收率达93.57%或更高。  相似文献   
72.
隐身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传统吸波材料和新型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铁氧体、金属微粉、钛酸钡、碳化硅、石墨、导电纤维等均为传统吸波材料,它们通常都存在吸收频带窄、密度大等缺点。新型吸波材料包括纳米材料、金属纤维材料、手征材料、导电高聚物及电路模拟吸波材料等,它们具有不同于传统吸波材料新型的吸波机制。传统吸波材料以强吸收为主要目标,新型吸波材料则要满足薄、宽、轻、强的要求。作者在已制备出丝径2μm具有高磁导率金属纤维的基础上,提出要开展具有纳米异质结构包覆的亚微米金属磁性纤维制备技术及材料的雷达波吸收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73.
陶睿  刘朝辉  班国东  罗平 《表面技术》2017,46(10):201-206
目的探究空气层匹配厚度及碳纤维含量、长度对碳纤维吸波涂层吸波性能的影响。方法以短切碳纤维为吸收剂,水性聚氨酯为基体树脂,制备雷达吸波涂层。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金相显微镜对短切碳纤维和涂层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征,将碳纤维涂层与空气层进行匹配,并采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分析涂层的吸波性能。结果当空气匹配层厚度由1 mm逐渐增加到3.5 mm时,复合涂层的最大吸收峰由高频逐渐向低频移动。匹配厚度为3 mm时,反射率峰值最低(-41 d B)。匹配厚度为2.5 mm时,有效吸收频段(反射率-10 d B)最宽,为8.6~18 GHz。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涂层的最大吸收峰频率均呈下降趋势,有效吸收频段向低频移动。碳纤维含量(质量分数)低于0.1%时,只有碳纤维长度达到3 mm,涂层才具备有效吸波性能。碳纤维含量为0.1%~0.2%,碳纤维长度为2 mm时,涂层吸波性能最好。碳纤维含量超出0.2%,碳纤维长度为1 mm时,涂层已经具备较好的吸波性能。结论通过调节空气层匹配厚度及碳纤维含量、长度,空气层匹配碳纤维吸波涂层在不同频段均能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吸收。  相似文献   
74.
目前,具有高效、宽、薄等特点的微波吸收材料已经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此文中,采用真空电弧熔炼和高能球磨法制备片状NdxCe2-xCo17合金粉末并且通过相关设备研究Nd含量和匹配厚度对相组成、形貌、电磁参数和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Nd0.3Ce1.7Co17粉末的最大反射率可以达到-32.36dB,同时有效带宽能扩大4倍。此外,调整Nd含量能成功优化Ce2Co17合金粉末的微波吸收性能。随着Nd含量的增加,吸收峰有向低频段移动的趋势,并且当厚度为1.8mm时,Nd0.3Ce1.7Co17 粉末在7.28 GHz处,最大反射率可以达到-30.53 dB并且有效带宽为2.24 GHz,这些表明Nd-Ce-Co合金可以用作在C波段具有低厚度、宽频和高效等特点的理想吸收材料。  相似文献   
75.
本文介绍了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机理,着重论述了近年来复合型高吸水性树脂的研究进展,同时也指出了这种材料今后的改进方向和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6.
铝蜂窝异面变形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蜂窝是一种优良的高强度、高吸能性的轻质材料,在各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壳单元建立了铝蜂窝大变形有限单元模型,对受异面动力加载下的铝蜂窝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高度吻合,从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使用不同失效参数的冲孔模拟表明失效参数对冲孔力没有很大影响。与铝蜂窝的实体单元模型相比,壳单元模型能够准确地反映出铝蜂窝材料在动力加载下逐步坍塌的变形模式,这对于精确模拟汽车碰撞所采用的变形壁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7.
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了Al-Si共晶合金与Zr-2合金扩散偶,研究了不同等温热处理温度和时间条件下扩散偶的相容性.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扩散偶界面处的微观形貌和元素分布,讨论了扩散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及材料状态显著影响扩散偶之间的相容性.650℃时,液态Al-Si合金对Zr-2合金的浸润和扩散形成了较明显的以Zr3Al化合物为主的扩散层;560℃时,扩散元素之间仅产生固态扩散,形成的扩散层很薄;350℃时,扩散系数更小,几乎未发生扩散和形成扩散层,Al-Si共晶合金与Zr-2合金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78.
稀土改性碳纳米管宽带吸波材料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碳纳米管为雷达波吸收剂进行稀土掺杂后,和环氧树脂充分混合,制成复合吸波涂料并涂覆在铝板上制成吸波涂层,使用反射率扫频测量系统检测碳纳米管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用适量稀土氧化物改性后,碳纳米管的吸波性能大幅提高,在8.40~16.08GHz频段内,反射率R〈-10dg,带宽迭7.68GHz,峰值R=-29.10dB,波峰在10.88GHz。反射率R〈-5dB的带宽达10.60GHz。  相似文献   
79.
通过RCS(雷达截面)综合测试系统,对实验室自制的陶瓷复合吸波材料的吸波性能与材料表面形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陶瓷复合吸波材料表面存在分形的重要特征,所制3块材料的表面灰度分维数分别为2.3602、2.3907、2.6255;(2)实验频率范围内,陶瓷复合吸波材料的相对反射率与发射频率存在显著线性关系;(3)随着发射频率的升高,不同表面形貌的材料的相对反射率的升高速率不同;(4)陶瓷复合吸波材料的相对反射率随发射频率的变化速率(斜率)与材料表面分维数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hydrogen storage tanks with metal hydrides used for load leveling of electricity in commercial buildings are described. Variability in electricity demand due to air conditioning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necessitates installation of on-site energy storage. Here, we propose a totalized hydrogen energy utilization system (THEUS) as an on-site energy storage system, present feasibility test results for this system with a metal hydride tank, and discuss the energy efficiency of the system. This system uses a water electrolyzer to store electricity energy via hydrogen at night and uses fuel cells to generate power during the day. The system also utilizes the cold heat of reaction heat during the hydrogen desorption process for air conditioning. The storage tank has a shell-like structure and tube heat exchangers and contains 50 kg of metal hydrid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regulate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range. Ab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5,400 NL of hydrogen was successfully attained when the absorption rate was 10 NL/min and desorption rate was 6.9 NL/min. A 24-h cycle experiment emulating hydrogen generation at night and power generation during the day revealed that the system achieved a ratio of recovered thermal energy to the entire reaction heat of the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of 43.2% without heat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