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121篇
电工技术   38篇
综合类   87篇
化学工业   518篇
金属工艺   220篇
机械仪表   79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23篇
能源动力   145篇
轻工业   112篇
水利工程   17篇
石油天然气   56篇
武器工业   22篇
无线电   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3篇
冶金工业   30篇
原子能技术   65篇
自动化技术   3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传统电脱水器采用裸电极,含水率较高时在高强电场作用下容易发生击穿现象,今设计了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并加工了新型静电聚结器,可有效避免击穿现象的发生。采用水/原油乳状液为实验介质,并利用显微高速摄像系统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水滴的聚结规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探索了电场强度、流量、含水率等因素对水滴聚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包覆绝缘层的高压电极可有效防止电击穿现象的发生,增加电场强度有助于油水分离,但高于临界场强后容易导致液滴破碎;含水率为10%、20%、30%时,最优电场强度不同,分别是372、320和204 kV m 1;含水率10%和30%乳化物液滴粒径增大倍数明显大于含水率20%的工况;电场作用时间影响液滴聚结效果,高强电场在低流量下具有很显著的作用;随着流量的增加电场作用降低,但高强电场在高流量下依然使液滴粒径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2.
闫鑫  徐进良 《化工进展》2019,38(6):2618-2625
实验研究了亲水和疏水表面上太阳能加热去离子水及金纳米流体液滴三相接触线动力学。在亲水和疏水表面滴加2μL去离子水和纳米流体液滴,用一定功率太阳能模拟器照射液滴使其蒸发,期间采用高速摄像机实时记录液滴在不同表面上的蒸发过程。由MATLAB程序处理图像得到液滴在不同表面上蒸发过程中接触角和接触圆直径的动态变化过程。发现液滴接触线在不同亲疏水表面上存在不同运动特性。去离子水液滴在亲水表面上常接触面积模式和常接触角模式依次控制蒸发过程。去离子水液滴在疏水表面上都呈现出“黏-滑”蒸发特性,即液滴先以常接触面积模式蒸发,之后接触线快速滑动,接触线固定后再以常接触面积模式蒸发,依次往复。纳米流体液滴在亲水表面上主要以常接触面积蒸发模式为主,在疏水表面上同样呈现“黏-滑”蒸发特性。从液滴表面能角度出发,对液滴接触线“钉扎”和“去钉扎”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得出基底润湿性和纳米颗粒沉积是影响液滴接触线在表面上运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3.
均一粒径液滴喷雾干燥塔(MDSD)在生产均匀尺寸颗粒产品中发挥着较大优势,进一步优化其干燥过程操作尤为重要。集成离散相(DPM)和反应工程法(REA)干燥方法,通过耦合分散室和主干燥室模型,本研究开发了完整的MDSD三维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系统探究了在干燥过程中分散气旋流、热空气旋流以及二者共同旋流对颗粒运动和最终干燥效果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30°入射角下加入旋流效果最优。同时引入分散室和干燥室旋流后发现,同向旋流比反向旋流带来的干燥效果提升2%,更比无旋流操作下的干燥效果提升30%。欲达到同样的干燥效果,引入同向旋流,塔身可缩短近12%。  相似文献   
84.
液液静电雾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军  郑捷庆 《化工学报》2009,60(3):620-626
对水静电雾化弥散于玉米油的液-液雾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拍照对雾滴形态进行了观察。观察表明,不同电压下液-液雾化会呈现出滴状和云状雾化两种较为典型的雾化形态,在两种形态下液滴具有不同的形貌和运动特点,本文给出了两种雾化形态的出现条件及特征描述。通过Winner99颗粒图像分析仪及雾滴尺寸的分布理论,对不同静电电压下雾滴直径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液-液静电雾化中雾滴的直径分布服从Rosin-Rammler分布规律。随着电压的升高,雾滴直径分布趋向均匀,雾化细度得到改善。与在空气中雾化有所不同,液-液雾化中雾滴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峰值两边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小液滴数尺寸分布较窄而大雾滴数的尺寸分布较宽。随着电压的升高,大雾滴尺寸分布有所变窄,概率密度曲线趋近对称。  相似文献   
85.
建立两组分液滴蒸发理论模型,利用Matlab 6.5编程,模拟计算高温气流中液滴的蒸发过程,得出液滴的蒸发规律,而且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表明:在蒸发过程中,两组分液滴蒸发不满足D2定律,乙醇组分比水组分蒸发快,随着乙醇浓度降低,蒸发速率不断下降.乙醇浓度越大,液滴蒸发越快.气流温度越高、气流速度越大,液滴蒸发时间越短,液滴蒸发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86.
喷雾粒径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马尔文喷雾粒径分析仪以及粒子图像测量系统分别测定孔径为0.315 mm、启喷压力为20 MPa工况点的柴油喷雾粒径,分析实验所得到的平均直径、特征直径,比较两种方法所测得的粒子数目和体积分布图。结果表明,粒子图像测量系统测得的数据与马尔文喷雾粒径分析仪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7.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单液滴撞击薄液膜的动力学行为.在二维轴对称坐标系内,采用VOF方法与网格局部瞬时加密技术相结合,跟踪液滴和液膜与空气间的气液两相界面.结果表明,液滴撞击薄液膜的演化行为主要受液滴初始动能、表面张力以及液体黏性的影响.初始动能越大,则形成的空间液膜最大高度越大,达到稳定状态越晚,飞溅开始时刻越早,飞溅生成的二次液滴数量也越多;在扩展后期及回缩阶段,空间液膜的形成主要受液体黏度影响,增加液体黏度会阻碍空间液膜飞溅;表面张力增大,形成的空间液膜高度减小、厚度增加,同时阻碍二次液滴的生成.  相似文献   
88.
汽轮机内部的湿蒸汽会对机组的运行效率、动叶片水蚀及机组运行寿命产生重要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汽轮机湿蒸汽研究的概况,使用基于多波长消光法与光阻法测量原理结合的湿蒸汽测量集成探针系统,对某汽轮机末级湿蒸汽1次、2次水滴进行了实测研究,介绍了1次水滴与2次水滴的测量方法及数据处理过程,给出了包括1次水滴湿度与2次水滴数目及粒度分布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沿着叶高1次水滴湿度与2次水滴粒度渐增,而经过运用除湿措施的末级后2次水滴平均粒径减小、粒度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89.
Pressur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bubble breakup, and bubbles and droplets have very different breakup behaviors. This work aimed to propose a unified breakup model for both bubbles and droplets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pressure. A mechanism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internal flow through the bubble/droplet neck in the breakup process, an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obtained based on the Young–Laplace and Bernoulli equations. The internal flow behavior strongly depended on the pressure or gas density, and based on this mechanism, a unified breakup model was proposed for both bubbles and droplets.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unified breakup model gave good predictions of both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r gas density on the bubble breakup rate and the different daughter size distributions of bubbles and droplets. The effect of the mother bubble/droplet diameter, turbulent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and surface tension on the breakup rate, and daughter bubble/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was discussed. This bubble breakup model can be further used in a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PBM)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ressure on the bubble size distribution and in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CFD‐PBM) coupled model to study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rs of a bubble column at elevated pressures. © 2014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61: 1391–1403, 2015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