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2篇
  免费   1335篇
  国内免费   801篇
电工技术   516篇
综合类   845篇
化学工业   2007篇
金属工艺   304篇
机械仪表   457篇
建筑科学   508篇
矿业工程   555篇
能源动力   309篇
轻工业   487篇
水利工程   98篇
石油天然气   282篇
武器工业   780篇
无线电   272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47篇
冶金工业   198篇
原子能技术   513篇
自动化技术   66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317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272篇
  2018年   233篇
  2017年   412篇
  2016年   418篇
  2015年   400篇
  2014年   668篇
  2013年   771篇
  2012年   790篇
  2011年   890篇
  2010年   703篇
  2009年   736篇
  2008年   577篇
  2007年   710篇
  2006年   675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493篇
  2003年   480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43篇
  2000年   282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含能破片战斗部毁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提高战斗部的毁伤效能,对含能破片战斗部开展了探索研究,介绍了含能破片战斗部的概念和特点,设计制备了AI/PTFE(聚四氟乙烯)质量比为30∶70配方的含能破片战斗部,对2.5,10,20 mm钢质靶进行侵彻实验,研究了该含能破片对靶板侵彻能力及靶后毁伤效率.试验结果表明:50 mm口径含能破片战斗部穿透了20 mm厚...  相似文献   
82.
柔性线型聚能切割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聚能射流形成及侵彻理论出发,总结了影响聚能射流穿深的因素,根据这些因素的分析及工程实际条件,设计并制造了一种铅质外壳柔性线型聚能切割器,对10 mm厚的45′钢板和斜支撑上截取的钢板进行聚能切割实验,发现线密度为158 9·m-1,炸高为2.4 mm的柔性线型聚能切割器完全贯穿45#钢板和斜支撑上截取的钢板;把此种柔...  相似文献   
83.
通过爆轰波在介质分界面处作用的爆炸力学方程组推导,提出了固体介质中装药爆炸后的靶体端面振动加速度的简便计算方法.针对混凝土介质进行了爆破实验,利用实验结果对所得到的简便算法进行了验证分析.实验测得的加速度值约为1.47×105m·s-2,与简便算法得到的结果(1.73×105 m·s-2)接近.研究表明简便算法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4.
在对三氟化氯与碳氢燃料反应机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密闭环境下三氟化氯与碳氢燃料的反应放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三氟化氯与碳氢燃料可以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大量的能量,将碳氢燃料部分雾化并喷出密闭空间,激活的碳氢燃料一旦接触空气,便诱发碳氢燃料的剧烈爆燃;在无氧条件下,三氟化氯与碳氢燃料爆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8倍T...  相似文献   
85.
In this study, a robust and efficient image dehazing technique 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scattering model is proposed, which effectively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a single prior condition. It is composed of a transmission estimation module and an atmospheric light estimation module. The transmission estimation module integrates multiple dehazing prior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ly optimises transmission estimation and application range. The atmospheric light estimation module uses the fuzzy C-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 (FCM) to estimate the atmospheric light of different scenes in an image. Unlike in the previous work, the atmospheric light in this module is a nonglobal value, and a pixel-level atmospheric light value matrix is obtained. Numerous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ehazing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state-of-the-art methods.  相似文献   
86.
在大口径凹形结构散射的特点及有关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类基于复射线方法和几何绕射方法的分析处理大口径凹形结构散射的混合射线方法,即用复射线法计算反射场,以几体绕射法来计算边缘绕射场。基于所设计的便于工程上实现的计算流程,有关分析及相关结果说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7.
基于多波干涉原理,建立了调制器消光比(ER)不理想条件下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OTDR)的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器(FDDS)光路系统输出信号模型,研究了调制器ER对FDDS定位精度的影响机理。仿真结果表明:调制器的ER不理想引起泄漏光产生的后向散射相干曲线是噪声源,它会导致传感器的信噪比(SNR)恶化。因此,调制器的ER是引起定位误差甚至传感器无法定位的一个关键因素;当调制器的ER分别低于10.2dB和7.8dB时,依据有扰动减无扰动定位方法以及移动平均和移动差分算法得到的传感器SNR低于2dB,定位算法失效。通过调节声光调制器的驱动电压来改变衍射效率从而改变调制器的ER,实验结果与数值仿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8.
运动目标的无线电全息信号的表示是基于光学的衍射原理与近似处理的方法获得的.对全息信号模拟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和改进理论分析方法,模拟产生的运动目标的全息信号可直接应用于阴影逆合成孔径雷达(SISAR)的成像研究和目标识别研究中.为此,文中导出了一种由目标侧影轮廓及其运动参数模拟其全息信号的方法.按外场试验条件模拟产生了两个目标的全息信号, 并分别与外场实际获得的同目标的全息信号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拟及分析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89.
多次散射影响下激光大气透射仪测量误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多次散射影响激光大气透射仪的测量精度问 题,提出了不同能见度条件下的激光大气透射仪受 基线长度、接收机视场角以及多次散射影响的误差分析模型。首先,通过Monte Carlo 法和 Bouguer-Lamber 定律计算了消除和未消除多次散射的大气透过率;其次,根据仿真结果,对不同能见度条 件下多次散射 影响程度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可变基线与可变接收机视场角的透射仪工作原理,给出能见 度误差分析模 型。结果表明,应用激光大气透射仪进行能见度测量时,能见度越低,多次散射对测量精度 的影响越严重, 选取适当的基线长度和接收机视场角对减小多次散射引起的测量误差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Bio‐inspired apatite nanoparticles precipitated in the presence of citrate ions at increasing maturation times a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structure, siz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through advanced X‐ray total scattering techniques. The origin of the platy crystal morphology, breaking the hexagonal symmetry, and the role of citrate ions is explored. By cross‐coupling the size and shape information of crystal domains with those obtain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on multidomain nanoparticles, a plausibl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morphous‐to‐crystal transformation is reconstruc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itrate plays the distinct roles of inducing the platy morphology of the amorphous precursor and controll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Ca‐deficient apatite nanocrystals. These findings can open new scenarios also in bone mineralization, where citrate might have a broader role to play than has been thought to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