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63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金属工艺 | 6篇 |
机械仪表 | 4篇 |
建筑科学 | 9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水利工程 | 2篇 |
石油天然气 | 6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篇 |
冶金工业 | 9篇 |
自动化技术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0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李祥贵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127-129
拥有正确的诚信意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非常重要,其在以往语文学习中接受的诚信意识教育多为我国传统道德诚信意识,与现代意义上的法律诚信存在区别。大学的语文课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诚信意识更新、强化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2.
袁锐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4-57,67
诚信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校园缺乏良好的诚信文化以及对诚信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文章剖析了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及造成诚信危机背后的原因,并探讨了解决诚信危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93.
聂小明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2):6-9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由于体制的不完整,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到位,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信用缺失现象.重建社会信用乃当务之急.当前要抓住入世的良好契机,从道德建设,法制建设等多方面入手,通过社会成员的身体力行,建设和实践好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 相似文献
94.
略论高校强化"诚信"教育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建敏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22(4):94-96
诚信原则为普遍接受和适用的一项指导原则,诚信既能安定社会又能促进事业发展,诚信是社会各阶层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努力实施“以德治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更应与时俱进赋予诚信新时代的特质和内涵,并强化高等学校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95.
关于房地产企业诚信经营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举了房地产企业经营上不诚信的种种表现,其产生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在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要解决问题,房地产企业应主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还须消费者、正义干预、中介担保以及保险介入等措施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6.
本文通过对工程变更权利确立的法律基础——诚实信用原则的探讨,确立了发包人行使工程变更权利的界限,着重分析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妥善处理工程变更、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工程合同目的的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职业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敬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学校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突出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8.
目前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许多研究生的品质出现了智信分离的缺陷。究其因,主要是受社会大环境、高等教育发展及其速度、高校德育工作、社会用人等影响。诚信是研究生处己立身的基本规范,是知识学问的坚实根基,是成就事业的先导品质。因此,为研究生的诚信品质培根、固本,以确保他们学术与事业的成功,研究生必须坚守个体道德,高校须重视诚信引导,社会建立、健全各类诚信培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0.
The authors describe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ships Scale. An initial pool of 37 items addressing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proposed definition of "relationship authenticity" was administered to 2 independent samples of undergraduates (N = 487) who acknowledged being in a curr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es revealed that 2 interpretable factors (Unacceptability of Deception, Intimate Risk Taking) effectively represented the data in both samples. Retest data over a 3-month interval were also gathered from a separate independent sample of 121 participants. Subscale scores composed of factor-unique items demonstrated good reliability and test-retest stability, correlated in expected directions with scores on several measures used to establish construct validity, and mad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ediction of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fter gender, self-esteem, commitment level, and 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were controlled. (PsycINFO Database Record (c) 2010 APA,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