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683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0篇
石油天然气   20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4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描述了红外辐射技术和热电偶用于测量聚合物材料变形时表面和内部温度的方法,在动态压缩中,用T型微丝热电偶测得了聚碳酸酯的内部温度变化;在准静态拉伸试验中,用红外热像仪获得了聚碳酸酯拉伸过程中的表面温度变化及表面温度场。结果表明,聚合物在准静态拉伸过程中,接近材料的屈服点时温度开始上升,在屈服点处试件表面温度最高,表面温度上升23℃至26℃,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与应变率有关;动态压缩时,试件中心温度上升最高,由里向外逐渐降低,试件内部温度与应变率和离表面的距离有关,在应变率为2500 s-1时,内部温度上升约42℃,有60%的塑性功转化为热。  相似文献   
62.
刘述梅  蒋智杰  赵建青  叶华 《功能材料》2007,38(10):1734-1737
采用氧指数法、垂直燃烧法、锥形量热仪法对二苯基砜磺酸钾(KSS)、聚偏氟乙烯(PVDF)、聚氨丙基苯基倍半硅氧烷(PAPSQ)三元复合改性聚碳酸酯(PC)的阻燃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三者用量分别为0.1%、0.3%、0.3%时,改性PC的极限氧指数(LOI)达38.8%、阻燃等级通过UL94V-0@1.6mm,锥形量热燃烧参数方面有效燃烧热峰值 (PEHC)比纯PC降低11.5%、点燃时间延长8s,而释热速率(HRR)却高10%左右, 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出的阻燃性能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用FTIR分析LOI和锥形量热燃烧炭层发现前者为高度交联的芳香化合物结构,而后者PC燃烧彻底,PAPSQ迁移至表面燃烧生成SiO2.  相似文献   
63.
64.
聚碳酸酯在沸水中的老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碳酸酯(PC)在沸水中的吸水规律和冷热水循环老化对PC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在冷热水循环老化过程中发生了脆韧转变,在48 h内其冲击强度降低了90%.老化后,P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有所降低,并出现反常比热峰.冷热水循环老化后的PC试样出现了光散射现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该PC试样中存在圆盘状微孔,经热处理后发现该PC试样中出现的缺陷是不可恢复的.  相似文献   
65.
本文叙述了对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混物结晶热力学行为的初步研究结果.用示差量热扫描仪(DSC)对用不同共混方法获得的各种配比共混物的结晶特性进行考查,发现由于体系的不相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在整个共混配比中都可以结晶,第二组分对其的影响不大。在普通加工温度和停留时间下,共混不会对体系结晶性产生大的影响,且不会促进明显的酯交换反应.但是,当共混温度高于290℃时,由于晶核的破坏,体系的结晶性降低。样品经退火处理后,可消除此差别。  相似文献   
66.
聚碳酸酯在汽车和航空透明材料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国力  李复生  田红兵 《材料导报》2006,20(Z1):404-407
概述了聚碳酸酯在汽车及航天透明材料领域的应用性能优势,介绍了聚碳酸酯材料在汽车和航空透明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聚碳酸酯作为优良的工程塑料,具有传统无机玻璃不可比拟的众多优势,因而在汽车和航空材料领域的应用将日趋广泛,并将随着聚碳酸酯合成及应用技术的发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7.
生物稳定聚氨酯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聚氨酯生物材料的体内降解机理以及所谓的“生物稳定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8.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orphologi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inary blends of a photocurable polymer (2‐propenoic acid, (octahydro‐4,7‐methano‐1H‐indenediyl) bis(methylene)ester; DCA) and a linear polymer (poly(4,4′‐cyclohexylidene bisphenol carbonate); PCz)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blend films are prepared by in situ photopolymerization of homogeneous mixtures of a DCA‐monomer and PCz. The phase structure has been converted from a semi‐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semi‐IPN) structure to a bicontinuous structure by controlling the cure temperature. Bicontinuous phase‐separated structures can be obtained by curing a wide range of compositions of 17–50 wt.‐% PCz at high temperatures. Miscible semi‐IPN structures are attained by means of photopolymerization below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the homogenous mixture before performing photoirradiation, such that magnetic relaxation measurements showed the blend to be miscible in the 10 nm order. The tensile strength and modulus reached a maximum in those blends having an intermediate vague phase structure between semi‐IPN and bicontinuous structures that have a strong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which leads to incomplete phase decomposition in the PCz‐rich matrix phase. The maximum strength and modulus prepared under optimum condition are inferior to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contrast, the elongation and break energy are greatly improved in those blends with bicontinuous structures having a diffused phase boundary.

DCA‐rich domain size in bicontinuous structure for DCA/PCz system, as a function of cure temperature; (□) 17 wt.‐% PCz, (○) 30 wt.‐% PCz, and (?) 50 wt.‐% PCz.  相似文献   

69.
静电纺丝是一种有效制备超细纤维的重要方法.以钛酸丁酯作为TiO2前驱体实现了聚碳酸酯(PC)/TiO2的制备,采用TEM、SEM、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理化性能表征,并测试了材料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当PC与钛酸丁酯质量比为9∶1时电纺纤维尺寸较均匀,珠状物最少;7∶3时纤维膜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到87%左右,以期用于过滤膜、防护服及医疗纺织材料等领域.  相似文献   
70.
聚碳酸酯板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由于其显著的优点,在大型屋面幕墙上广泛应用,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热胀冷缩变形大,这对屋面幕墙的密封防水影响很大,如何对PC板节点优化设计是本文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