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3篇
  免费   461篇
  国内免费   190篇
电工技术   106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491篇
化学工业   903篇
金属工艺   94篇
机械仪表   147篇
建筑科学   927篇
矿业工程   174篇
能源动力   323篇
轻工业   433篇
水利工程   247篇
石油天然气   876篇
武器工业   33篇
无线电   1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52篇
冶金工业   181篇
原子能技术   77篇
自动化技术   17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155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94篇
  2008年   272篇
  2007年   348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19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稠油降粘剂复配及降粘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温度、单一降粘剂和复配降粘剂体系对河南某油田稠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稠油粘度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当温度高于60℃时,粘度随温度升高下降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等量等温试验条件下选取的5种降粘剂中AES的降粘效果最好,确定的降粘剂复配体系最佳复配条件为:AES用量0.2%,温度80℃,OP-10用量0.2%,十二烷基磺酸钠用量0.4%,此时降粘率达到97.50%以上。  相似文献   
62.
火烧油层技术在胜利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类型复杂、油层性质差异大、多数区块已进入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开采难度增大的特点,开展了火烧油层技术试验,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在J10-13-5井和CN95-2井的试验情况,并对试验效果作了分析.现场试验表明,火烧油层技术在低渗透稠油井和蒸汽吞吐过的稠油井上应用效果较好.胜利油田火烧油层技术在点火工艺、室内物理模拟、动态监测、注气工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3.
为了解决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开采过程中的砂粒运移问题,基于固液两相流理论及实验流体力学理论,利用研制的高黏度流体颗粒自由沉降实验装置,分别开展了高黏度牛顿流体中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实验、砂粒的自由沉降实验和不同含砂体积分数下混合黏度变化规律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建立了不同粒径范围的阻力系数模型以及混合黏度模型。研究表明,高黏油混合黏度存在相应的临界值,在实验条件下,含砂体积分数为0.1%时,混合黏度达到最低,不利于携砂。结合上述模型和实验结果,建立了高黏度牛顿流体中的砂粒运动模型,揭示了高黏介质中颗粒的特定运移规律,为今后稠油携砂流动规律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三参数注采特征曲线能够很好地揭示累积注汽量与累积产油量之间的半对数线性关系,可以用于注蒸汽开发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计算。针对三参数注采特征曲线不能采用常规的最小二乘法确定模型参数的问题,提出了求解模型参数的两种简单方法,即线性回归法和等步长法。线性回归法仅适用于汽油比有规律增大的油藏,而等步长法与汽油比无关,适用范围较线性回归法要广。通过实例验证表明,用三参数法计算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是适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5.
有机质富集受多种因素影响,分析富有机质泥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对于页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部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中—下亚段(Es3m-l)泥岩岩心样品进行总有机碳含量(TOC)以及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讨论Es3m-l沉积期古气候、沉积水体环境、沉积速率及古生产力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建立Es3m-l有机质富集模式。结果表明:Es3m-l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含量介于1.05%~6.37%之间;CIAcorr反映整体为温暖湿润的古气候,Es3l下部相对干旱,Es3l中上部到Es3m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湿润;B含量和B/Ga值反映整体盐度较低,为淡水—半咸水,Es3l中上部到Es3m水体盐度变大;Mo-U协变模式和Corg/P摩尔比反映Es3m-l底水保存条件存在波动,整体为弱氧化—还原环境;Ti/Al、K/Al、Zr/Al表明Es3m-l沉积期陆源碎屑输入较强,具有较高的沉积速率,Es3l下部到Es3m沉积速率降低;古生产力定量恢复表明Es3m-l沉积期湖泊古生产力整体较高。渤中凹陷西南部Es3m-l泥岩有机质的富集是古气候、保存条件、沉积速率及古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6.
电子战作为信息战的主体部分,在现代战争中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对其作战效能的评估,能帮助分析和改进作战效能。利用可拓学中发散思维等方法选取评价特征,采用比重权重法确定权重,结合层次分析法来构建物元模型。构建关联函数对样本进行评价,同时在评价等级模型的构建时充分考虑各个等级对最终评价结果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67.
为进一步拓展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下二叠统风城组碱湖相含油气系统为例,开展了沉积有机质的生烃研究。结果表明,7组红外官能团具有指征意义,并据此提出3个红外结构新参数,即A指数(A2 920/A3 600)、B指数(A2 920/A1 460)和C指数(A1 140/A1 600)。A指数揭示盐岩区烃源岩具有更高的生烃潜力,B指数揭示可能存在热液流体影响导致盐岩区有机质具有异常的热演化,而C指数表明从边缘区到盐岩区,随盐度的升高,有机质的分子聚合受到影响。据此,位于沉积中心的盐岩区油气勘探潜力较大,尽管在深层可能仍存在轻质原油。这些认识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展示了FTIR技术能为传统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提供补充,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8.
孙攀旭  杨红 《工程力学》2021,9(10):160-172, 180
由不同材料组成的混合结构,其阻尼矩阵不再满足与质量矩阵、刚度矩阵的比例关系,具有非比例特性。我国设计规范中常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基于比例阻尼建立的,并不严格适用于计算非比例阻尼体系的地震作用效应。该文在基于等效黏性阻尼模型的复模态叠加法基础上,结合虚拟激励法和平稳随机理论,推导了基于等效黏性阻尼模型的反应谱CCQC(Complex 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法实数表达式,建立了一种解决非比例阻尼混合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计算问题的理论方法。算例分析表明:与基于分块Rayleigh阻尼模型的反应谱CCQC法相比,该文建立的基于等效黏性阻尼模型的反应谱CCQC法直接依赖于结构的质量、刚度和阻尼参数,不受振型组合的影响,具有计算结果唯一的优点,且仅涉及位移相关系数的计算;与基于能量法的反应谱CQC法相比,基于等效黏性阻尼模型的反应谱CCQC法可有效考虑结构的非比例特性,适用于非比例特性较强的混合结构。  相似文献   
69.
太湖水体悬浮颗粒物生物光学模型及MERIS数据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太湖悬浮颗粒物生物光学特性建立的悬浮颗粒物红外单波段生物光学模型具有明确的机理性.利用2006年至2009年野外实测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水体光学数据对该生物光学模型进行检验和分析.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比后向散射系数的时空差异是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生物光学模型精度的主要因素.总悬浮颗粒物在红外波长的吸收系数对总悬浮颗粒物生物光学模型精度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IS)悬浮颗粒物 反演结果和野外实测风速数据,太湖沉积物再悬浮将显著增加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70.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haracterize the organic matter showing endotoxicity in domestic wastewater. It is assumed that endotoxicity is caus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particularly large and hydrophobic molecules. In this study, a batch experiment (decay test for 12 h) was conducted to confirm whether LPS is the cause of endotoxicity or not. 2-keto-3deoxyoctulosonic acid (KDO) was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presence of LPS.A size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several samples from raw and domestic wastewater was also carried out in order know which fractions are causing endotoxicity. Endotoxin and KDO patterns were found to be similar, peaking at the same time. Thus, organic matter showing endotoxicity, such as LPS was released in the decay test. Moreover, the organic matter released from bacteria during decay test was partly biodegradable. Results from size characterization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endotoxin (up to 82%), in domestic sewage and secondary effluents,is composed of molecules larger than 100 kDa and less than 0.1 μm. Similarly,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of endotoxin, ranging from 59% to 83% of the total endotoxicity, is hydrophobic fractions. Therefore, removing large and hydrophobic molecules from wastewater can be an effective way to achieve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its endotox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