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11篇
  免费   1887篇
  国内免费   1445篇
电工技术   469篇
综合类   1838篇
化学工业   960篇
金属工艺   1209篇
机械仪表   2227篇
建筑科学   3572篇
矿业工程   1009篇
能源动力   287篇
轻工业   1098篇
水利工程   617篇
石油天然气   380篇
武器工业   357篇
无线电   15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64篇
冶金工业   409篇
原子能技术   490篇
自动化技术   443篇
  2024年   271篇
  2023年   851篇
  2022年   875篇
  2021年   941篇
  2020年   735篇
  2019年   815篇
  2018年   444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686篇
  2015年   744篇
  2014年   1099篇
  2013年   822篇
  2012年   872篇
  2011年   1034篇
  2010年   782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996篇
  2007年   817篇
  2006年   686篇
  2005年   634篇
  2004年   552篇
  2003年   434篇
  2002年   411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340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220篇
  1997年   209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138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105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针对现有导线振动监测以秒平均振幅和秒平均频率衡量导线微风振动程度带来的误差,提出了一种考虑振动特征瞬变的导线微风振动在线监测及预警技术。根据压电材料的正压电效应设计一种振动监测传感器,测量距悬垂线夹89 mm处的加速度时程曲线。以获得瞬时幅值和瞬时频率为目标,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结合相关性判断得到符合原始信号振动机制的特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经希尔伯特变换(hilbert transform, HT)提取瞬时参数,并利用瞬时幅值和瞬时频率计算导线对应动弯应力下各单元损伤参数,通过数值方法证明其有效性。经振动台试验对比分析,导线在有效损伤频段0~60 Hz内,该方法得出的各项疲劳损伤参数与计算值的吻合度均在86.77%以上,且主要疲劳损伤参数最大试验误差为8.02%,平均试验误差为0.92%,说明该方法可以作为振动导线疲劳寿命预警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12.
收集国内大型露天矿矿用轮胎使用数据,在轮胎损伤类型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轮胎损伤的原因;TKPH值是轮胎选型和使用寿命预测的关键指标,以此为基础构建轮胎全寿期管理的内容和流程,并采用轮胎全寿期管理系统对轮胎进行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纳米比亚某大型露天铀矿为案例,分析该露天矿轮胎使用现状和维护成本构成,提出了合理优化成本策略。研究结论表明,矿用卡车运行过程中轮胎胎体温度和压力异常是造成轮胎损伤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轮胎使用寿命;加强轮胎全寿期管理,做好轮胎选型、保管、搭配与安装、使用、维护、修补等是降低轮胎损伤、延长轮胎寿命的重要管理手段。采用吨矿岩轮胎摊销成本Ca和吨公里轮胎消耗成本Cb作为该露天矿轮胎使用的考核指标。吨矿岩轮胎摊销成本Ca为0.7元,占采矿成本的5%~6%,可衡量轮胎在采矿成本中占比大小;吨公里轮胎消耗成本Cb为0.276元,可以作为矿山轮胎管理水平和轮胎使用数量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3.
为深入了解温度作用下岩石热损伤演化机制,对超深钻探、深地实验室、核废料处置库、地热资源开发等地下岩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做出合理性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整理国内外文献,系统综述了温度作用下岩体变形破坏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果。简述了高温作用下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侧重总结了岩石物理力学参量随温度变化的演化规律。重点分析了深部岩石材料在高温条件下岩体结构及相关物理场探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梳理了声发射(AE)、超声波(UT)、X射线分析(XRD)、偏光显微镜(P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核成像技术(NMR)以及CT扫描技术等先进的辅助试验设备在热破裂分析中的应用。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学者采用的热力耦合模型和数值分析方法及适用条件,简略阐述了温度作用下岩石力学参量变异性特征。最后,指出了当前岩石热损伤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并从深部地下工程建设方面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多尺度、多场?相探究岩石热损伤机理,宏?细?微观角度系统分析岩石热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4.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由于其能够快速便捷的对铁磁性构件的损伤进行识别,且被认为具有识别隐性损伤的能力,而被广泛研究。为推进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在桥钢箱梁损伤检测方面的应用,对桥钢箱梁进行了静力受弯试验,提取其变形最严重的上翼缘磁信号分布,建立了损伤区域力与磁信号和磁信号梯度的关系曲线,并提出用磁场梯度指数来表征钢梁的受力和损伤状态。结果表明:上翼缘磁信号曲线与应力变化形态正好相反,磁信号曲线在进入塑性后发生反转变为负值,且随应力变化的速度增快,可以判断构件进入塑性状态,即将发生损伤;磁场梯度曲线在损伤最严重的区域出现最大值,且随着荷载的增大,磁梯度最大值点不断向钢梁中间移动,由此可以进行破坏状态的预警;磁场梯度与应力关系曲线可将构件整个受力过程明显的区分为初始、屈服、塑性、损伤4个状态;可以用磁场梯度指数来进行构件受力状态与损伤状态的表征。该研究可为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在桥钢箱梁损伤状态的定量评估和预警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5.
为探究双孔爆破时炮孔间距和额外自由面对爆破过程中爆破损伤的影响,基于RHT(Riedel-Hiermaier-Thoma)损伤本构建立了多组三维数值模型,利用模型损伤云图研究不同爆破条件下的岩石爆破过程,通过自定义变量—有效损伤率的变化探究炮孔周围岩石损伤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炮孔间距的增加,岩石有效损伤率逐渐递减,相同截面处的有效损伤率在炮孔间距最小的方案中最大,相邻炮孔间的爆破能量叠加作用随炮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弱,合适的炮孔间距可以获得更加理想的爆破效果;岩石有效损伤率随着自由面到炮孔中心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爆破能量倾向于向自由面方向传播,额外自由面对爆破能量分布的影响随自由面与炮孔间距的增大而减弱。数值模拟结果对研究双孔爆破能量的传递法则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6.
基于FEM(finite element method)研究了轧制预变形对AZ31B镁合金热轧板材边部损伤的影响规律。选用Normalized Cockcroft&Latham损伤模型,在轧制温度为400℃、轧制速度为0.5 m·s-1的条件下,对规格为50 mm×20 mm×15 mm的AZ31B镁合金板材预先使用凸度轧辊制备不同形状的板坯,使板坯中部的变形量一致,边部比中部分别高出2,4和6 mm,然后分别进行多道次、小压下率和单道次、大压下率平辊轧制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轧制预变形能够显著降低镁合金板材边部的损伤,经多道次轧后板材边部的拉应力减小,应力三轴度降低,边部与中部的应变差值减小,边部金属与中部金属流动趋于同步,且在预设仿真方案范围内边部凸度越大,轧后板材边部的损伤值越小,最小损伤值为0.729。对镁合金板材预变形后可实现单道次、大压下率轧制,板材的边部温度和应变速率均有所增加,有利于降低轧制过程中的边部损伤。研究结果可为少或无边裂镁合金板材轧制工艺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7.
介绍了国内外对X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α粒子射线对生物机体的损伤机理,防护方法,以及国内的有关防护标准。  相似文献   
118.
本文采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了高纯Fe中的氢损伤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0.5mol/L H_2SO_4溶液中不加毒化剂电解充氢时,产生氢损伤的临界电流密度为20 mA/cm~2;而在0.5mol/L H_2SO_4溶液中加少量As_2O_3作为毒化剂电解充氢时,即使很小的电流密度也会产生氢损伤,配合慢拉伸试验,还发现试样内部产生氢损伤以后,它将控制随后的形变和断裂过程  相似文献   
119.
综述了堆内辐照对锆合金电化学性能影响的概况,浅析了堆内辐照损伤的机理,并重点探讨了主要的堆内辐照源——中子辐照对锆合金微观结构与氧化性能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堆外离子轰击模拟堆内中子辐照研究方法的进展概况,并就离子轰击实验参量的选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0.
1 Introduction Shear loc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often dominating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for Ti and Ti alloy in dynamic loadings[1—10]. The eventual outcome of localized deformation is ductile rupture and material separation. Shear local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