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0篇 |
免费 | 99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183篇 |
化学工业 | 542篇 |
金属工艺 | 4篇 |
机械仪表 | 5篇 |
建筑科学 | 225篇 |
矿业工程 | 6篇 |
能源动力 | 16篇 |
轻工业 | 286篇 |
水利工程 | 20篇 |
石油天然气 | 24篇 |
武器工业 | 3篇 |
无线电 | 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0篇 |
冶金工业 | 16篇 |
自动化技术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9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102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83篇 |
2006年 | 105篇 |
2005年 | 63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50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内循环好氧三相流化床处理造纸中段废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内循环好氧三相流化床处造纸中段废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获得了稳定的出水。CDO去除经保持在65%以上,系统对进水污染负荷的变化具有较大的承受能力。出水Cl^-的浓度有所增加,说明驯化后的微生物可能对有抽氯化物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水气比在1/120至1/140之间可获得最好的COD去除效果。后进行絮凝处理后,出水COD降为60-80mg/L,BODo 50-60/L,色度为100-150CU,挥发性酚的质量浓度小于0.0265mg/L。 相似文献
32.
UASB-接触氧化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通过UASB 接触氧化生化处理模型对某化工厂废水的试验研究,探索运用UASB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可行性。同时还探讨了废水的CODcr及含盐量对UASB处理效率的影响,以及关键参数的选用。 相似文献
33.
外源接种粪便好氧堆肥的微生物相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为了探明在引入外源混合微生物的粪便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特性,以粪便为主要培养基,从有关环境中采集堆肥微生物进行富集培养,再以富集培养产物为起始菌种添加到新鲜粪便中,进行模拟堆肥,定量研究了粪便好氧堆肥中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数量和种类,结果表明细菌是中温阶段的主要作用菌群,对发酵升温起主要作用;放线菌是高温阶段的主要作用菌群;芽孢杆菌、链霉菌、小多孢菌和高温放线菌是堆肥过程中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34.
基于城市污水好氧颗粒污泥脱氮除磷系统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对城市污水脱氮除磷好氧颗粒污泥的细菌种群进行了多样性研究.从16S r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110个克隆子测序并进行了BLAST比对.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序批式反应器(GSBR)系统中细菌群落具有高度多样性,包含14个类群,优势细菌类群为Proteobacteria类群(变形菌类群),占85.18%;细菌类群优势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γ-Proteobacteria、uncultured Bacteroidetes、Candidatedivision TM7、δ-proteobacterium、Firmicutes、Planctomycetacia、Actinobacteria、Sphingobacteria、Flavobacteria、Cytophagia、Uncultured bacterium和Uncultured anaerobic bacterium.初步分析了不同细菌类群在脱氮除磷系统中的作用,其中,Proteobacteria纲中部分为聚磷菌,Acidovorax sp.、Planctomycetacia、Cytophagia、Flavobacteria对氮的脱除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5.
针对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存在碳源不足和剩余污泥量过大的问题, 以某小区低ρ(C)/ρ(N) 比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 构建了多级好氧缺氧生物膜反应器, 考察了反应器脱氮、污泥减量效果及运行工况.试验表明反应器最优运行工况:流量分配比为3∶4∶3, HRT为11 h, ρ(DO) 为4.0 mg/L, 温度为25℃, 回流比R=1.0.在上述工况下, 当进水ρ(TN) 、ρ(NH4+-N) 、ρ(COD) 分别为80~130、75~100、260~400 mg/L时, ρ(TN) 出水约20 mg/L, ρ(NH4+-N) 、ρ(COD) 出水分别降至5.0、30 mg/L以下, TN、NH4+-N、COD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0%、95%、91%.多级好氧缺氧试验同时表明:反应器中的污泥产率仅为0.10, 优于其他生物膜工艺, 具有良好的污泥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36.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1,60(1-3):79-82
Emissions of CO were observed during composting of green waste from landscape care, during windrow composting of livestock
waste, and on a laboratory scale, during biodegradation of biomass in a temperature and ventilation controlled substrate container.
An FT-IR spectrometer was utilised for gas analysis.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CO were about 120 ppm in compost piles
of green waste, about 10 ppm during composting of livestock waste, and about 160 ppm during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total
flux ratio of CO-C to CO2-C was for composting of green waste 5 10−4. For windrow composting, the ratio of CO-C to CO2-C was 4.7 10−4 and the mean total flux of CO was 2.8 g m−2. By laboratory studies, the ratio between CO-C and CO2-C was in the range between 2.9 10−5 and 2.7 10−4. The emission of CO depends on temperature. Physical-chemical processes in connection with microbial activities are assumed
to be the source for the temperature-time dependence of the CO-emission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37.
38.
高温好氧堆肥技术虽然可有效处理有机固体废物,但常常会释放大量的氨气和造成氮素损失。本文以硫酸镁、磷酸二氢钾、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分别记为MgSO4、KP和KPM处理组)为原位固氮剂,污泥和木屑为原料,进行高温好氧堆肥试验,研究以上原位固氮剂对污泥堆肥过程中的氨气挥发和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镁(MgSO4)对物料pH有显著的降低效应,添加硫酸镁使堆体高温期pH降低至8.17,低于硫酸镁+磷酸二氢钾(KPM)组(8.55)和对照(CK)组(8.90)。与CK相比,MgSO4和KPM的NH3累积释放量分别降低了34%和28%,反而KP组增加了35%。对比不同条件下XRD图谱可知,MgSO4的固氮效应并不是由于MgNH4PO4·6H2O的生成,而是由于其对pH的降低效应造成的。堆肥结束后,除了KP组,各处理条件下的种子发芽率值(germination index,GI)均不会对后续使用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9.
微生物好氧发酵过程是一个多相生化反应体系,空气中的氧在气液两相间的传质速率对生化发酵过程有重要影响。而气泡中氧的传递特性是气泡的形态、运动及体系温度、压力和物性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建立两组分空气气泡上升及其氧传质耦合模型,进而采用数值模拟描述好氧发酵体系中微界面体系的强化效果。利用能量耗散理论评价制造微气泡体系的能耗,以获得高性价比的气泡形态和较高的氧利用率。计算结果表明,在预设的工况下,液面高度一定的反应器内,初始半径大于500μm的气泡会在短时间内逸出体系,造成物料浪费;而气泡初始半径小于100μm时,其停留时间、传质效率和氧利用率会显著提升。小气泡的生成需要较大的能耗,需要综合生产成本考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体系中的DO值如果维持在20%~30%,可以获得最大的氧气传质速率。 相似文献
40.
聚合氯化铝投加时间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和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分别在第1~7天和第8~14天投加聚合氯化铝(PAC)的方式,分析颗粒的形成过程,并研究胞外聚合物总量及其各组分的含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第8~14天投加PAC的反应器形成颗粒时间提前了6天,且形成的颗粒外形规则,大小均匀,去除污染物性能良好;反应器中胞外多聚物和蛋白质含量总体较多,且随颗粒的形成而增加,之后略有下降并在颗粒成熟后维持稳定,蛋白质/多糖的值在颗粒形成期均增加超过2.5倍,有利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多重荧光染色表明:两个反应器中PAC投加时间不同,β-D-呋喃葡萄糖、脂类和活细胞均呈现不同的分布情况,但对蛋白质和α-呋喃葡萄糖、α-甘露糖分布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