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5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8篇 |
金属工艺 | 100篇 |
机械仪表 | 6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 |
冶金工业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103.
本文针对我国通常使用的稀土-镁球墨铸铁等温处理所得的组织(具氏体+残余奥氏体)对耐磨性所作的影响,逐一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球铁等温处理对耐磨性的好坏,不仅与贝氏体形态而且还与相应的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和加工硬化率有关。最佳等温工艺规范为250℃~260℃等温60分。 相似文献
104.
采用X射线衍射对RE/V/Ti复合变质处理后高硅铸钢等温淬火组织中残留奥氏体量及残留奥氏体含碳量进行了测定.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光学显微镜(OM)对高硅铸钢等温淬火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以及残留奥氏体分布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等温温度低于385 ℃时,复合变质处理高硅铸钢中残留奥氏体量及残留奥氏体平均含碳量均低于未变质高硅铸钢;385 ℃等温处理时,两者的残留奥氏体量及残留奥氏体平均含碳量基本相同.等温淬火高硅铸钢显微组织中残留奥氏体呈两种分布形态:薄膜状及块状.在相同的等温温度下,复合变质处理使残留奥氏体薄膜厚度以及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厚度、长度均大幅度减小,块状残留奥氏体的量大为减少,有利于高硅铸钢综合力学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5.
渗碳20CrMnMoAl钢表面硬贝氏体的制备及其组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渗碳20CrMnMoAl钢表面通过热处理获得了硬贝氏体组织,对其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自行设计的滴注式可控气氛全自动渗碳炉,在930℃对20CrMnMoAl钢渗碳处理8 h,使钢表面的C含量达到0.81%(质量分数).将经过渗碳处理的试样在930℃保温20 min进行奥氏体化处理,然后淬入温度分别为220,250和300℃的盐浴中,并分别保温0.5—50 h后空冷.利用OM,TEM,XRD及显微硬度计对热处理后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钢经过220和250℃保温一定时间后,试样表层为超细硬贝氏体,由平均尺寸为70—100 nm的贝氏体层片和分布于片间平均厚度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残余奥氏体膜组成,试样表面硬度达到630HV;试样心部是低碳板条马氏体;过渡层是硬贝氏体和低碳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探讨了等温淬火球墨铸铁的生产工艺,分析了原料化学成分的选择,以及铸造工艺中的熔炼、球化和孕育处理、浇注温度对制取球墨铸铁的影响;在获得基体组织合理的球墨铸铁的前提下,重点分析了热处理工艺中的奥氏体化温度、等温淬火温度和时间对ADI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了制取理想ADI的最佳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10.
本文研究了奥氏体-贝氏体等温淬火球墨铸铁(以下简称ADI)等淬工艺对组织、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所对应的工艺参数;对20mm-50mm范围试样壁厚敏感性进行了试验,认为通过控制合金成分、球化、孕育、等淬工艺可使断面组织均匀、齐一性好,并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