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9篇
  免费   254篇
  国内免费   176篇
电工技术   316篇
综合类   169篇
化学工业   434篇
金属工艺   49篇
机械仪表   60篇
建筑科学   123篇
矿业工程   103篇
能源动力   804篇
轻工业   18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59篇
武器工业   314篇
无线电   7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2篇
冶金工业   93篇
原子能技术   35篇
自动化技术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Y和Ce的同时加入使镁合金获得了优异的阻燃效果,实现了镁合金在大气条件下的无保护熔炼。AES和XRD表面分析结果表明,Mg-Y-Ce阻燃镁合金在高温下暴露于大气中时,合金表面会生成一层以Y2O3为主的氧化膜。干燥空气中,Mg-3Y-4.5Ce合金在773, 873和973 K下氧化时,其氧化动力学曲线遵循立方规律。基于高温氧化热力学,详细分析了Mg-Y-Ce合金在高温下的选择性氧化机制,并从电化学角度探讨了Y2O3膜的半导体特性及其对镁合金基体进一步氧化的阻碍机制  相似文献   
102.
利用20 L柱形爆炸容器,开展不同点火延迟时间及镁粉质量浓度条件下的镁粉尘云爆炸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镁粉尘云质量浓度低于200 g/m3,随着点火延迟时间增加,pmax及(dp/dt)max逐渐减小;质量浓度大于200 g/m3,pmax和(dp/dt)max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镁粉尘浓度较高时,点火延迟时间对于p...  相似文献   
103.
为了研究内部废气再循环(EGR)率对柴油机HCCI高负荷拓展因素的影响,以某型柴油机为例,在不同内部EGR率情况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柴油机HCCI燃烧过程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随着EGR的增大,缸内平均燃烧温度降低;燃空当量比逐渐降低;燃烧持续期先缩短后延长,在EGR率为35%时燃烧持续期最短;缸内最大压力升高率降低;柴油机IMEP(平均指示压力)先增大后降低,在EGR率为35%左右时达到最大,为0.573 MPa。  相似文献   
104.
星形装药发动机点火过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形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常用的装药形式,而其点火瞬时过程对发动机能否正常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中以Fluent软件为计算平台,采用UDF编译来实现点火燃气和推进剂燃气的质量、动量、能量向燃烧室的注入,结合kε两方程湍流模型、Pl辐射模型对某有堵盖的星形装药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点火瞬态过程进行三维数值计算.计算结果预示了各时刻下星形装药发动机燃烧室内的流场状态变化、火焰在星角内和轴向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05.
对采用凹腔作为火焰稳定器的亚燃燃烧室进行了点火试验研究.通过考察不同的凹腔结构及其组合方式、煤油喷注方式,分析了凹腔大小、火焰的轴向、周向传播对点火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点火瞬间的凹腔有效储能大小来源于轴向容积比率;凹腔内的轴向火焰传播是火焰发展的主要机制;在凹腔前方壁面以使喷油能使凹腔内维持合适的燃油浓度分布,是可靠点火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6.
Measurements of thermal conduction in tokamaks parallel to the magnetic field were up to 20 times less than the classical values. This was explained by the quantum correction of the collision frequency of electrons with ions. This stowing effect of heat is applied to re-evaluate the ignition threshold for the energy flux density E* for the ignition of solid state density deuterium tritium using nonlinear (ponderomotive) laser force driven space charge neutral plasma blocks.  相似文献   
107.
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与常规点火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等离子体点火与传统点火方式在点燃发射药机理方面的主要差别,利用等离子体点火中止燃烧装置,分别在等离子体点火和常规点火(黑火药及2/1樟)条件下,测得了太根药、单基药及硝胺药等发射药的燃烧中止压力-时间曲线.研究了等离子体点火方式下电能的输出曲线和作用过程特点;计算了不同点火方式下的点火能量;分析了发射药的点火方式对点火延迟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高能粒子射流的温度、能量、压力及速度等相关参数在喷孔的轴向和径向呈衰减分布.与传统的点火方式相比,等离子体点火方式能在较低的点火能量下缩短点火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108.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CONVERGE研究了天然气直喷发动机的高压天然气射流混合、引燃燃烧及排放物生成等基础过程,详细分析了引燃方式和引燃距离对这些基础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直喷天然气射流能够明显促进引燃柴油喷雾发展与混合,但引燃柴油喷射对天然气射流发展影响不明显。高压直喷天然气射流火焰中心存在温度较低而天然气浓度较高的火焰内陷区,该内陷区是碳烟的主要生成区域,碳烟高浓度区位于火焰内陷区中后部。与引燃方式相比,引燃距离对火焰浮起长度、火焰内陷长度及NOx和碳烟排放有更明显影响。随引燃距离增加,火焰浮起长度和NOx排放增加,火焰内陷长度和碳烟排放减小。柴油喷入天然气中引燃在3种引燃方式中具有最高的放热率峰值和最短的燃烧持续期,其NOx和碳烟排放最低,但甲烷逃逸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9.
The versatility of a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cell in studying thermal and/or thermal-oxidative degradation of lubricants is shown using ester-based aviation turbine oils as an example. The following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 1. quality control of fresh and used oils by pressur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2. influence of metal catalysis on oil degradation; 3.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degradation products by PDSC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via a TENAX trap; 4. determination of spontaneous ignition temperatures; 5. influence of metall metal oxides, wear debris and oil degradation products on ignition behaviour; 6. inhibition of spontaneous ignition by antioxidants.  相似文献   
110.
火力发电厂锅炉点火系统采用等离子点火及稳燃技术,引起供电负荷及厂用电系统变化,为使等离子装置供电电源的安全可靠,对其负荷分析并提出原则性供电方式意见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