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06篇 |
免费 | 1455篇 |
国内免费 | 71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73篇 |
综合类 | 1288篇 |
化学工业 | 1716篇 |
金属工艺 | 4816篇 |
机械仪表 | 3887篇 |
建筑科学 | 1126篇 |
矿业工程 | 614篇 |
能源动力 | 218篇 |
轻工业 | 529篇 |
水利工程 | 209篇 |
石油天然气 | 530篇 |
武器工业 | 161篇 |
无线电 | 1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067篇 |
冶金工业 | 1182篇 |
原子能技术 | 67篇 |
自动化技术 | 3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6篇 |
2023年 | 244篇 |
2022年 | 361篇 |
2021年 | 448篇 |
2020年 | 466篇 |
2019年 | 467篇 |
2018年 | 503篇 |
2017年 | 610篇 |
2016年 | 591篇 |
2015年 | 612篇 |
2014年 | 859篇 |
2013年 | 995篇 |
2012年 | 1097篇 |
2011年 | 1112篇 |
2010年 | 823篇 |
2009年 | 906篇 |
2008年 | 754篇 |
2007年 | 1185篇 |
2006年 | 1121篇 |
2005年 | 967篇 |
2004年 | 913篇 |
2003年 | 728篇 |
2002年 | 562篇 |
2001年 | 540篇 |
2000年 | 518篇 |
1999年 | 331篇 |
1998年 | 272篇 |
1997年 | 240篇 |
1996年 | 187篇 |
1995年 | 180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75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21.
122.
对现行物料断面系数K的3种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指出3种计算方法的K不同,主要是由物料在输送带上的有效宽度b的取值不同造成的.找到了物料断面系数K合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3.
针对带有非旋转屈曲内管柱的水平井,采用6种非牛顿流体,研究了连续油管管柱在3种流态区(层流区、过渡区和湍流区)和不同屈曲模式(正弦、过渡和螺旋)下对环空摩擦压力损失的影响,以及压力损失与流体流变性能(即屈服应力、粘稠指数和流动行为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轴向压缩载荷的增加,摩擦压力损失显著降低。当使用具有更高屈服应力和更高剪切稀释能力的流体时,该效应更明显。此外,通过比较非压缩管柱和压缩管柱可以看出,随着轴向压缩载荷的增加,摩擦压力损失进一步减少。然而,对于低屈服应力、低粘稠指数、高流动性的流体,压缩管柱的影响则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4.
渤海A油田浅层大位移井最大水垂比为2.98,突破了渤海湾水垂比的现有极限。其浅部地层疏松,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泥岩易水化膨胀,频繁出现倒划眼困难和下套管遇阻等复杂情况。针对以上问题,在定向井轨迹设计、大位移井安全钻井周期、井身结构优化、大位移井摩阻扭矩及钻井液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大位移井均布设在外排井槽,保持井斜角为73°~76°、浅部地层使用大弯角马达,深部地层使用旋转导向进行钻进,大位移井安全钻井周期约为32 h,建议钻进过程中提高机械钻速;井深在4 000~4 500 m的大位移井,推荐采取五开井身结构;反演得到大位移井套管内摩阻系数为0.25、裸眼内摩阻系数为0.35~0.40,推荐Φ244.48 mm套管选择69.94 kg/m(47 PPF),作业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部分漂浮、全漂浮+旋转以及部分漂浮+旋转这3种下套管方式;储层段采用"预防为主+防堵结合"思路,在传统的无固相钻井液中加入超细碳酸钙,提高承压封堵性能及储层保护性能。该研究成果对于浅层大位移井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5.
结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的整治工程,对采煤过程中废弃矿渣的力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试验研究,包含变形特性、快剪强度和长期剪切强度。介绍了试验研究的方法,并对矿渣的力学特性,以及各力学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6.
采用填充式搅拌摩擦无匙孔点焊对2mm厚的2A12-T4铝合金薄板进行焊接,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接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其它焊接参数不变,旋转速度为600r/min时,接头的剪切力达到最大值,为4707N.在600~1000r/min时,随着旋转速度的提高,点焊接头的剪切力逐渐减小.随着轴肩回压距离的增大,接头的剪切力逐渐增加,当轴肩回压距离达到1.2mm时,接头的剪切力达到最大.随着搅拌针伸出长度的增大,接头的剪切力逐渐增加,当伸出长度达到3.4mm时,接头的剪切力达到最大.接头的显微硬度在100~150HV之间,混合区硬度最高,搅拌区硬度最低. 相似文献
127.
对7A04铝合金板进行水下搅拌摩擦焊接(Submerged Friction Stir Welding,SFSW),并对焊接接头进行焊后热处理(Post Weld Heat Treatments,PWHT),研究焊后热处理对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后热处理接头呈现出弥散分布的细小析出相形貌,明显优于SFSW接头呈现出的少量析出相分散分布的特征。与SFSW接头相比,焊后热处理明显改善接头的力学性能。接头焊核区的平均硬度值提高了39.7HV,抗拉强度提高了67MPa,达到母材抗拉强度的96.1%,接头的应变硬化能力增强,拉伸断口呈现微孔聚合和解理混合断裂特征。 相似文献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