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45篇
  免费   1917篇
  国内免费   602篇
电工技术   497篇
综合类   946篇
化学工业   3527篇
金属工艺   2304篇
机械仪表   458篇
建筑科学   433篇
矿业工程   1648篇
能源动力   173篇
轻工业   605篇
水利工程   45篇
石油天然气   278篇
武器工业   98篇
无线电   8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96篇
冶金工业   3240篇
原子能技术   73篇
自动化技术   224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12篇
  2022年   410篇
  2021年   547篇
  2020年   587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424篇
  2017年   478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601篇
  2014年   820篇
  2013年   885篇
  2012年   1031篇
  2011年   1024篇
  2010年   757篇
  2009年   787篇
  2008年   630篇
  2007年   863篇
  2006年   835篇
  2005年   753篇
  2004年   678篇
  2003年   614篇
  2002年   527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389篇
  1999年   304篇
  1998年   251篇
  1997年   182篇
  1996年   159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以湿法冶炼高冰镍过程中产生的高冰镍浸出渣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氧化硫对高冰镍渣加压还原浸出,考察了初始硫酸浓度、液固比、通气方式、浸出温度和浸出时间对高冰镍渣还原浸出过程铜、铁行为的影响;对还原浸出液采用置换沉淀和冷冻结晶的方法,对还原浸出中铜和铁进行分离回收。结果表明:在初始硫酸浓度100 g/L、液固比6 mL/g、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90℃、二氧化硫分压0.15 MPa的条件下,铁和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9.35%、77.46%,浸出液中铁几乎全部为亚铁离子;在硫酸含量20~30 g/L、温度70℃、铁粉加入量5.7 g/L、反应时间40 min的条件下,对还原浸出液进行置换沉铜,沉铜率达到了99.70%,渣含铜为67.91%。在温度—10℃、保温时间20~30 min、初始硫酸浓度100 g/L的条件下,对沉铜后液进行冷冻结晶制备硫酸亚铁,铁沉淀率达到了72.6%,七水硫酸亚铁纯度达到了92.93%。  相似文献   
42.
双余度无刷直流电动机由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容错性,已广泛应用于电力作动器等关键电力系统中.由于器件以及电机制造上的各种因素,两个电气余度的参数不会完全一致,电流出现不均衡的情况,将导致电机铜损的剧增、散热条件的恶化以及输出转矩的较大波动,影响到双余度电机性能的发挥.通过对双余度无刷直流电动机铜损以及转矩波动的分析,得出了电流不均衡情况下电机铜损变化规律和转矩波动规律,并通过样机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  相似文献   
43.
介绍了以Ta/Ta2O5/Cu为结构的平板MIM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探究金属Cu直接作为钽电解电容器阴极层的可行性。通过阳极氧化法在钽箔表面制备非晶态的Ta2O5薄膜,以化学镀铜、磁控溅射镀铜两种镀铜工艺制备Ta/Ta2O5/Cu结构,并对所得结构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镀铜方式制备的Ta/Ta2O5/Cu结构在电学性能测试过程中都没有表现出电容特性,正负极之间的电阻仅有0.7Ω;以金属Cu直接作为钽电容器的阴极层会导致金属铜在测试过程中被氧化成铜离子从而进入Ta2O5介质层中,进而导致Ta2O5的击穿,因此金属铜不适合直接作为钽电容的阴极层。  相似文献   
44.
含能催化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铬酸铜是促进复合固体推进剂中高氯酸铵分解的一种很好的催化剂,但由于以往制备的亚铬酸铜及高氯酸铵超细微粒易发生团聚,不能有效地对高氯酸铵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本文使用高能球磨法,使纳米级亚铬酸铜嵌入或粘附于高氯酸铵晶体表面而形成复合粒子,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对高氯酸铵的催化效果,使高氯酸铵的热分解反应温度区间明显前移,热分解反应的激烈程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5.
简述了国内聚乙烯醇装置中铜塔的腐蚀状况,并分析判断了铜塔的腐蚀原因,提出了铜塔的防护措施和选材意见.  相似文献   
46.
新型芳香二胺的合成及其聚酰亚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辉  范和平 《绝缘材料》2007,40(1):48-50,54
首先通过双酚A和碳酸钾反应得到酚钾盐,与间-二硝基苯反应合成2,2-双[4-(3-硝基苯氧基)苯基]丙烷(3-BNPP),再用水合肼还原得到新型芳香二胺单体2,2-双[4-(3-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3-BAPP)。用3-BAPP与多种二酐合成出多种聚酰亚胺,并在二层法挠性覆铜板(2L-FCCL)的应用方面做了一些研究。研究表明其相应的2L-FCCL具有良好的耐锡焊性能和较低的吸水率。  相似文献   
47.
采用还原氨浸工艺实现电镀污泥中铜、镍的浸出。在20%(质量分数)氨水+0.3 mol/L (NH4)2CO3+0.4 mol/L Na2SO3的浸出体系中,当固液比为1∶15,在70℃下浸出3h,铜、镍的浸出率别为95.84%和90.12%。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氨-碳酸铵-亚硫酸钠体系浸出电镀污泥中铜、镍受界面传质和固体膜层扩散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48.
针对深部开采煤层普遍存在的构造应力复杂、透气性系数低、抽采效果差等问题,为探究最优的瓦斯抽采技术方案,以水溪煤矿K1松软煤层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力压裂、水力冲孔、普通抽采和高压水力压裂—冲孔联合增透4种技术,进行现场对比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高压水力压裂—冲孔联合增透技术对煤层透气性系数的提高程度分别为水力压裂、水力冲孔和普通抽采方案的1.85、1.61、6.30倍,抽采瓦斯纯流量分别提高了1.42、1.33、2.32倍,此外,抽采汇总瓦斯浓度(CH4体积分数)保持在42.6%以上,抽采效率为四者之中最高。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高压水力压裂—冲孔联合增透技术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49.
针对三峡左岸电站发电机定子纯水冷却系统存在的电磁泵频繁烧损和内部控制流程设计缺陷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实施了采用软启动方式、改造膨胀水箱、修改纯水系统控制逻辑等一系列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工程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Bioleaching was examined for copper extraction from a low grade ore using mesophilic and moderate thermophilic bacteria. Five equal size columns were used for the leaching of the ore. Sulfuric acid solution with a flow rate of 3.12 L.m-2.h-1 and pH 1.5 passed through each column continuously for 90 d. In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column, bioleaching was performed without agglomeration of the ore and on the agglomerated ore, respectively. 28wt% of the copper was extracted in the first column after 40 d, while this figure was 38wt% in the second column. After 90 d, however, the overall extractions were almost the same for both of them. Bioleaching with mesophilic bacteria was performed in the third column without agglomeration of the ore and in the fourth column on the agglomerated ore. After 40 d, copper extractions in 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columns were 62wt% and 70wt%, respectively. Copper extractions were 75wt% for both the columns after 90 d. For the last column, bioleaching was performed with moderate thermophilic bacteria and agglomerated ore. Copper extractions were 80wt% and 85wt% after 40 and 90 d, respectively. It was concluded that crushing and agglomeration of the ore using bacteria could enhance the copper extraction considerab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