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9篇
  免费   583篇
  国内免费   467篇
电工技术   171篇
技术理论   20篇
综合类   1270篇
化学工业   147篇
金属工艺   33篇
机械仪表   68篇
建筑科学   1288篇
矿业工程   146篇
能源动力   77篇
轻工业   225篇
水利工程   229篇
石油天然气   25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4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38篇
冶金工业   2957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2592篇
  2025年   42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361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356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414篇
  2014年   547篇
  2013年   648篇
  2012年   461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24篇
  2008年   493篇
  2007年   448篇
  2006年   438篇
  2005年   409篇
  2004年   337篇
  2003年   313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2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0篇
  1966年   26篇
  1965年   28篇
  1964年   58篇
  1963年   47篇
  1962年   18篇
  1961年   45篇
  1960年   23篇
  1959年   31篇
  1958年   22篇
  1957年   34篇
  1956年   25篇
  1955年   47篇
  1954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应君  金荷仙  张一奇  胡锦雯 《中国园林》2024,40(11):104-109
社区绿地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社区绿地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机制和路径。利用杭州市15个社区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基于情感事件理论,以社会交往和地方依恋为中介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社区绿地环境感知对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区绿地环境感知对社会交往、地方依恋有显著正向影响,对社会融合无显著影响;2)社会交往、地方依恋分别对社会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交往、地方依恋在社区绿地环境感知与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且社会交往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研究范畴,可为包容性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形成的复杂脉络,能够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视野。方法借鉴知识考古学方法,从人文与艺术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梳理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归纳演变特点及驱动因素。结果1)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经历了从早期以人文与艺术学科知识驱动为主,逐渐走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元交叉过程。2)不同学科视野下的风景园林理论知识发展各有特点,本质上是美学观、自然观、公平观发生了改变:人文与艺术学科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地域性审美观走向批判地域性审美观;自然科学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朴素自然观走向多元生态观;社会科学视野下的学科理论知识生产由精英式公平观走向公众公平观。3)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发展的驱动因素是由满足使用者的审美需求转向满足人在空间中生理、心理及社会全方位的功能需求。结论风景园林理论知识体系未来发展还需要树立自主理论知识体系的意识、梳理其逻辑基点并建立弹性和动态调整的更新机制。  相似文献   
63.
针对传统个性化推荐方法所面临的冷启动、数据稀疏等问题,本论文结合了项目组的前期研究,在综合考虑用户特征和用户信任度的基础上,引入了用户兴趣,形成综合相似度.针对目前推荐系统中评分数据较少的问题,论文结合了社交标签,丰富了推荐数据.首先利用综合相似度,找到用户的相似近邻,并将相似近邻所标注的标签形成一个标签集.其次利用基于标签的推荐算法,产生最终的推荐列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提高推荐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64.
照片分享服务已经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这种新型服务模式及应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无形中泄露了用户的隐私信息,而照片分享平台上数量激增的社交照片和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给隐私保护带来了更大挑战。结合国内外相关最新研究趋势,对社交网络中的照片隐私保护问题进行研究展望。首先介绍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社交照片隐私保护模型、照片隐私信息分类、照片隐私保护动机和攻击者模型,以及所面临的隐私威胁;其次从社交照片生成与感知、发布与交换、存储与销毁、融合与分析4个环节介绍了其隐私保护机制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
实时通信技术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关系较为紧密的用户需要进行实时性更强的富媒体通信,这要求在网络连接并不稳定的移动互联网环境,提供相对可靠的实时通信机制.本文将使用ELGG社交网络平台,采用MQTT作为消息传输协议,利用手机广播用户已有的社交关系,设计实现了基于消息通知的实时通信机制体系结构,并且通过手机终端信息的交互验证了这种通信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6.
在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推进工会组织参与具有通过教育培训提升职工专业素养、依托集体协商加强企业责任等价值作用,目前的实践层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不同程度存在科普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新媒体宣传实效性不够突出、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食品安全举报线索的支持不力等难题。对此,可以从丰富公众科普维度的实施形式、形成工会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的全媒体宣传策略、健全工会组织对工会会员食品安全举报线索的支持机制等不同维度,破解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工会组织参与的多重难题。  相似文献   
67.
移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谈嵘  顾君忠  杨静  林欣  陈鹏  乔哲峰 《软件学报》2010,21(Z1):298-309
对现有移动社交网络应用中的位置隐私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总结了3 类主要可能造成隐私泄露风险的原因和3 类与之对应的必要保护手段,并且提出了一种结合策略与算法的位置隐私保护机制.在同时构建的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协作应用原型系统LaMOC 上,该隐私保护设计能够有效从两方面全面保护用户的位置隐私.一是支持用户通过灵活的策略方式,完全控制自身的位置信息共享方式;二是通过隐私保护算法使恶意攻击者无法得到用户的敏感位置信息.该隐私保护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护了移动社交网络应用中的用户位置隐私.  相似文献   
68.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关键转型期,老旧城区的保护更新成为城市风貌提升的重要举措。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特殊的空间肌理在更新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为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如何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本文选取苏州山塘历史街区桐星社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社区营造理论,提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多要素协同更新的理念,以社会生活、物质空间、经济产业三个层面,从人、文、地、产、景五个角度探索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多要素协同更新的策略。研究表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需从社区主体多元化、历史文脉的传承、物质空间的保育、特色产业的活化和景观环境的优化五方面因地制宜考虑街区要素协同发展,为今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9.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交往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其用户数据在这个大数据时代蕴藏着大量的价值。随着Twitter API的开放,社交网络Twitter俨然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研究对象,而用户影响力更是其中的研究热点。PageRank算法计算用户影响力已经由来已久,但是它太依赖于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排名不具备时效性。引入用户活跃度的改进PageRank算法,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但是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准确性。研究了一种新的基于时间分布用户活跃度的ABP算法,并为不同时段的活跃度加以相应的时效权重因子。最后,以Twitter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交关系网,通过实例分析说明ABP算法更具时效性和说服力,可以比较准确地提高活跃用户的排名,降低非活跃用户排名。  相似文献   
70.
为研究城市信号交叉口电动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侵入机动车道时对机动车交通流产生的影响,建立一个适用于机动车-电动车的异质交通流模型来描述电动车侵入机动车道的场景.新建模型在原始社会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间隙力、跟驰力和排斥力,更加精确地描述异质交通流的特征,利用真实数据对模型进行标定和验证.在搭建真实案例仿真平台后,分析电动车的排队数量及到达率对机动车的流量及通行速度的影响.模型标定结果显示:车流量、平均速度的eMAE、eMARE和U值均小于12%,证明新建模型能较大程度还原真实交通流特征.仿真发现当电动车排队数量大于20辆时,需要采取合适的交通组织和控制方法来减少电动车和机动车的冲突.最后提出让电动车提前2~3 s的时间行驶或提前非机动车停车线等建议来提高交叉口机动车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