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7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45篇 |
化学工业 | 15篇 |
金属工艺 | 7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154篇 |
矿业工程 | 10篇 |
能源动力 | 12篇 |
轻工业 | 16篇 |
水利工程 | 151篇 |
石油天然气 | 614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篇 |
冶金工业 | 9篇 |
原子能技术 | 56篇 |
自动化技术 | 2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高硫稠油成因及其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渤海海域仅在莱州湾凹陷发现了规模型高硫油油田,其原油性质复杂,来源及成因认识不清。在大量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和盆地模拟手段对莱州湾凹陷各油田油气来源及成因做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主要发育了沙三段和沙四段两套有效的烃源岩,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上各构造原油主要来源于主洼沙四段烃源岩,缓坡带上各构造原油表现为主洼沙四段和南次洼沙四段双洼供烃的特征;②沙四段地层沉积时期存在水体分隔,南次洼水体更加咸化易形成富硫干酪根,其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着高硫油的分布范围,是高硫油形成的主控因素。而生物降解作用,一方面导致原油稠化是形成稠油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使原油硫含量相对富集,是形成高硫油的重要因素;③垦利16-1油田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形成了咸化湖盆早生、早排双洼供烃成藏模式,深、浅地层成藏模式不同,深部地层为典型不整合面侧向输导远源成藏模式。认为南次洼南部古近系地层和潜山优质储层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带,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2.
沙垒田凸起地区是渤海海域西部新近系油气最为富集的区域,为了明确新近系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依托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取心等资料,对走滑断裂类型及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并对走滑断裂与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断穿基底走滑断裂、盖层走滑断裂及伸展-走滑断裂三种不同类型走滑断裂;走滑断裂对圈闭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在不同类型走滑断裂控制下,断裂带内及断裂带间形成了多种类型圈闭,其中大型披覆背斜圈闭、断鼻、断背斜圈闭为有利圈闭,小型断块圈闭为不利圈闭;走滑断裂对输导体系的控制作用体现在断裂活动控制了骨架砂体输导体系及断裂输导体系的形成发育,有利于周边凹陷成熟烃源岩排烃及运移输导;走滑断裂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表现为走滑作用形成的高角度裂缝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物性。新近纪普遍发育的走滑断裂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岩相及其组合有规律地分布于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数据综合分析,基于T(湖进)-R(湖退)层序划分方法,系统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陆相断陷湖盆关键层序界面特征、变化形式、构成样式及分布模式,总结出沙三下亚段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沙三下亚段关键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区域性的最大湖泛面和层序界面;②层序变化形式主要有向上变浅的R半旋回、向上变深的T半旋回和稳定旋回3种,层序单元构成可归为3种类型,分别为快升慢降型、慢升快降型和均一型;③沙三下亚段为一完整的三级层序,可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对应早期湖进体系域(早期LTST)、晚期湖进体系域(晚期LTST)、早期湖退体系域(早期LRST)和晚期湖退体系域(晚期LRST),四级层序和划分的五级层序单元具有全区的可对比性和完整性;④济阳坳陷沙三下亚段湖平面在总体快升慢降的背景下,主要经历4个变化阶段——早期LTST的快速上升阶段、晚期LTST的缓慢上升阶段、早期LRST的缓慢下降阶段及晚期LRST的下降阶段。层序演化过程中,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造成层序格架内岩相及其组合分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认识是以“洼槽区岩性地层油气藏、深盆湖相页岩油、向斜区煤层气”三个成藏模式为基础,融合前人有关负向构造油气成藏研究理论成果,形成的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的系统知识体系,其核心观点是:①“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油气藏横向有序成环形成分布圈,纵向依次成链形成放射状富集链”;②负向构造区由于构造背景的原因,导致其沉积特征、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与正向构造区存在巨大差异;③深盆(深洼)—低斜坡以“原地留滞”为成藏机理,形成非常规油气分布环带(内环),中—高斜坡以“过路截流”为成藏机理,形成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环带(中环),而正向构造区则以高部位“汇流聚集”为成藏机理,形成构造油气藏分布环带(外环);④基于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的勘探思路为“全域考虑,逐环深入;优选通道,顺藤摸瓜”。负向构造区油气成藏理论有效指导了冀中、黄骅坳陷的斜坡和深洼区一大批隐蔽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藏的发现,丰富了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对盆地负向构造区尤其是深层复杂隐蔽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生界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薄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风化壳储层的复杂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风化壳储层质量控制因素,建立多元控储模型,为济阳坳陷乃至中国陆相含油气盆地风化壳储层勘探与开发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风化壳储集层发育陆源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次火山... 相似文献
20.
地层破裂情况定量评价、破裂岩石对地层输导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对非常规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同围压条件下岩石破裂压力与烃源岩层系围压影响范围的对比,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四扣地区烃源岩层系静岩压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实测了烃源岩层系岩石破裂对输导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围压、破裂压力、破裂后输导能力综合比对研究地层破裂情况的方法。渤南—四扣区域烃源岩层系中,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中亚段,区域较深部位砂岩、泥页岩岩层普遍产生破裂,中部位砂岩岩层产生破裂;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区域中、深部位岩层普遍产生破裂;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区域中、深部位岩层普遍产生破裂、高部位部分砂岩岩层产生破裂。破裂的地层渗透率大幅提升,能够作为有效输导通道。上述方法对现有“甜点”评价提供了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