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7篇 |
免费 | 189篇 |
国内免费 | 8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篇 |
综合类 | 45篇 |
化学工业 | 15篇 |
金属工艺 | 7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154篇 |
矿业工程 | 10篇 |
能源动力 | 12篇 |
轻工业 | 16篇 |
水利工程 | 151篇 |
石油天然气 | 614篇 |
无线电 | 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5篇 |
冶金工业 | 9篇 |
原子能技术 | 56篇 |
自动化技术 | 2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59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5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49篇 |
2011年 | 74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55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机制及生排烃效率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希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33(3):329-334,345
湖相断陷盆地所形成的烃源岩具有强烈的非均一性,而东营凹陷作为该类盆地的典型代表,其主力烃源岩是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Es4(上))、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Es3(下))和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Es3(中)),它们来自于咸水和淡水两种沉积环境。在沉积相与有机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了3套地层中普通烃源岩[有机碳含量(TOC)<2%]和优质烃源岩(TOC>2%)残留液态烃产率、生烃潜力指数的演化特征,分析了排烃机制和排烃效率的差异性。由于沉积环境和埋深的不同,3套烃源岩的生排烃潜力、效率均有明显不同,相比较而言,各自的优质烃源岩是供烃成藏的主要贡献者,体现在该类烃源岩不但能形成更充足的物质基础,而且其多层理的结构也利于排烃。此外,针对不同的沉积环境总结了排烃模式。咸水环境烃源岩存在低熟和成熟两个生烃阶段,其排烃周期长、排烃效率高;而淡水环境烃源岩只存在成熟生烃阶段,其排烃周期短、排烃效率较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对资源量的贡献最大,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次之,而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最小。 相似文献
82.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油气勘探历时40多年,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型整装构造油气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近系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发现已引起勘探人员的高度重视。通过对BZ29-5、BZ19-4及QHD33-1等多个已钻构造的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分析表明:古近系生烃凹陷是新近系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物质基础、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的新近系构造圈闭背景为油气聚集的前提条件、新近系明化镇组优质储盖组合是油气保存的必要条件、断层-砂体的耦合是浅层构造-岩性圈闭成藏的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83.
应用FVCOM建立了三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对杭州湾开展了三维潮流泥沙验证,结果基本满意.应用模型计算了杭州湾大潮期间涨落潮泥沙输运过程,通过平面、立面的泥沙分布特征,成功再现了杭州湾潮流泥沙的运动过程.尽管模拟精度达不到平面二维模型的水平,但为三维潮流泥沙模型在强潮河口湾的应用作了重要的探索,通过进一步完善模型参数及分析,模型可以应用于涉水建筑物对附近三维水沙影响的分析评估,可为强潮河口湾开发、水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等提供更加丰富的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4.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 ,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 ,晚第三纪拗陷的特点 ,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 ,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 ,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 (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 )。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 :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 ;凹陷内聚烃条件差 ,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 ,与主断层相交的次级断层晚期活动强 ,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 ,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5.
以地层层序特征研究为出发点,通过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关系的研究,结合已知大中型气田在层序中的位置分析,指出了渤海湾盆地第三系层序发育特征对大中型气田分布的控制作用及有利的成藏层系,从而使层序地层分析直接服务于油气勘探实践。 相似文献
86.
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藏形成与勘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邓运华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14(3):163-167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演化具有早第三纪断陷,晚第三幼坳陷的特点,烃源层位于下第三系,上第三系为河流相沉积,受盖层控制,上第三系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中部(黄骅,渤中和济阳坳陷),多数上第三系油藏位于凸起上和凹陷内大断层下降盘逆牵引构造中,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小规模的低凸起比大规模的高凸起更有利于油气富集,凹陷内聚烃条件差,则利于凸起上聚集油气,断层的运移条件决定了上第三系逆牵引构造油气富集程度,与主断层相交的次数断层晚期活动强,断层密度大且断至层位深,有利于油气运移至上第三系富集成藏,地层与断层的组合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部位,海域内的低凸起及富生烃凹陷边缘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是上第三系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7.
渤海辽东湾锦州9-3优快钻井项目共钻井47口,总进尺107126m;经过394.53d的艰苦努力,创造了平均井深2328.83m,平均井斜角38.47°,平均水平位移1009.8m,平均建井周期7.79d的好成绩。该项目是目前渤海公司优快钻井项目中钻井进尺最多、井数最多、作业时间最长、地质和海况条件最恶劣的项目。该项目应用了渤海优快钻井等10大配套技术,并具有4大特点首次使用钻井沉箱加钻机滑移底座方式钻丛式生产井;首次在30口井之多的平台上钻密集丛式井;首次采用低温速凝固井水泥浆封固表层技术;首次将优快钻井项目进行跨年度多钻机的连续作业。与1995年8D井相比,锦州9-3油田钻井项目实现了平均机械钻速提高3.6倍,钻井效率提高3.32倍的钻绩,为渤海进一步提高优快钻井水平和推广优快钻井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8.
This study provides species-specific catch and baseline mortality estimates of non-target species (by-catch) for the Saginaw Bay, Lake Huron commercial trap net fishery. By-catch can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mortality source that is often unknown. By-catch and by-catch mortality rates in the Saginaw Bay commercial trap net fishery, which primarily targets lake whitefish (Coregonus clupeaformis), yellow perch (Perca flavescens), and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are currently unknown. From May through August 2010, we observed onboard commercial trap net vessels and took species-specific counts of by-catch and estimated initial by-catch mortality (i.e., morbid or floating fish). The high levels of walleye (Sander vitreus) catch and mortality observed within inner Saginaw Bay have not been previously documented in the Laurentian Great Lakes. Walleye by-catch averaged 127.3 individuals per trap net lift and 42% of those caught were morbid. The levels of lake trout (Salvelinus namaycush) catch observed were within the range observed in previous studies, but mortality (percent) was higher than has been previously observed. Lake trout by-catch averaged 39.4 individuals per lift and 39.2% of those were morbid. Through the use of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this analysis also indicated factors that most influenced catch of non-target species including time of year and soak time (i.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rap net lifts).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and trap net depth most influenced mortality. These results may inform fishers and fisheries managers and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omprehensive by-catch monitoring throughout the Great Lakes. 相似文献
89.
通过牛庄洼陷源岩抽提物异戊二烯烃、单体烃碳同位素和甾、萜烷化合物等多种地化参数的对比,优选出植烷、伽马蜡烷、升藿烷系列、甲藻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生标化合物构成源岩特征指纹参数,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沙河街组原油成因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可以划分为3类:Ⅰ类原油与沙三源岩聚为一类,具有低植烷丰度、低伽马蜡烷丰度、低C35升藿烷丰度、低甲藻甾烷丰度和低4-甲基αααC29甾烷丰度的"五低"特点,体现了来源于弱氧化、低盐度环境下形成的沙三下亚段源岩的地化特征;Ⅱ类原油与沙四源岩聚为一类,具有高植烷丰度、高伽马蜡烷丰度、高C35升藿烷丰度、高甲藻甾烷丰度和高4-甲基αααC29甾烷丰度的"五高"特点,体现了来源于强还原、高盐度环境下形成的沙四上亚段源岩地化特征;Ⅲ类原油和沙三、沙四源岩没有显著的聚类关系,也与孔店组原油和源岩地化特征不同,而其主要聚类参数的均值均处于沙三下亚段、沙四上亚段源岩的均值范围之间,推测可能为2套源岩生成原油的混合油。 相似文献
90.
渤海湾盆地深层潜山储集层中H2S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深层潜山和潜山内幕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之一。勘探过程中不断发现深层潜山碳酸盐岩中产出浓度较高的H2S气体。这种H2S气体是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与煤类物质发生热化学还原作用形成的。H2S浓度之所以较高,是封闭条件较好致使苯无法逸散,存在浓度较高的H2S气体,说明深层潜山碳酸盐岩内确实发生了显著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具备了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同时表明目的层处于高温高压的封闭环境,有利于油气的保存,此外H2S的形成对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发育也有一定贡献。图4表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