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2篇
轻工业   10篇
水利工程   1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41.
对福建光泽9年生马尾松-苦槠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对照)的木材蓄积生长量和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林分类型的木材蓄积生长量与乔木层生物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下坡位,混交林的苦槠生长较好,乔木层总生物量为83.29 t/hm2,比马尾松纯林高出11.71%;在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位,混交林的苦槠生长较差,乔木层总生物量则降低到40.08 t/hm2,仅为马尾松纯林的79.35%。不同林分类型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枝>根>叶>树皮。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94.28%~96.40%。苦槠对坡位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作为马尾松的混交树种,应该种植在立地条件较好的中下坡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混交效益。  相似文献   
42.
林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发展林业建设,在营林造林方面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当地的气候状况以及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策略。混交林的种植具有非常多的优点,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以及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营造混交林的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保证混交林的质量,提高混交林的营建效率,为我国的林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3.
论针阔混交林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营造人工针叶纯林对比(现造林,以针叶纯林为主),培育针阔混交林,对快速恢复森林的生态环境性能,营养空间的利用,立地条件的改善,生长率的提高,产品的多样化,防护效益的发挥,抗御灾害能力,社会效益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还可以为市场提供多样化、多种类的木材产品,构筑具有高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功能生态体系。从生态效益、防护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针阔混交林的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4.
营造混交林是提高森林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也是改善森林环境,减少病虫害和火灾的措施之一。本文对营造混交林的树种选择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讨,对创优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薛良德  苏国亮  倪伟 《山东水利》2004,(9):30-30,34
1 概况青杨峪小流域位于临朐县南部 ,属弥河流域 ,辖青杨峪一个行政村。流域总面积 4 .0 5km2 ,水土流失面积 3.6km2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气候 ,流域属花岗片麻岩 ,土壤以粗骨棕壤为主 ,少量棕壤性土 ,质地较差。流域植被主要为针阔混交林 ,由于人为破坏因素 ,大多已  相似文献   
46.
对辽西地区杨树沙棘、油松沙棘混交林混交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两种混交林均以带状混交为佳,行状混交对幼林管理不便,且需经常调整种间关系。两种混交林中,杨树、油松均以4行一带为好(行距2m),如行距为3m,则3行为一带。沙棘带宽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7.
48.
文章通过对五九七农场的立地条件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治理技术思路,确定了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形成了五九七农场落叶松樟子松混交及杨树水曲柳混交模式,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49.
对辽宁西部地区河滩地高效林业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速生丰产林农林互作、乔灌混交两种经营模式,并对其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0.
《Planning》2014,(16)
本文根据当地森林整体发展现状以及造林绿化实际操作,开展了杨柳混交林的多年实践研究,主要针对杨树在用垂柳混交中出现的生长效果相关因素分析,探索杨树和垂柳混交林的现实性和应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