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6821篇 |
免费 | 13450篇 |
国内免费 | 9589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213篇 |
技术理论 | 9篇 |
综合类 | 11276篇 |
化学工业 | 3390篇 |
金属工艺 | 1858篇 |
机械仪表 | 5008篇 |
建筑科学 | 3934篇 |
矿业工程 | 2453篇 |
能源动力 | 2060篇 |
轻工业 | 1344篇 |
水利工程 | 1948篇 |
石油天然气 | 1751篇 |
武器工业 | 976篇 |
无线电 | 2033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997篇 |
冶金工业 | 1572篇 |
原子能技术 | 257篇 |
自动化技术 | 4247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6篇 |
2023年 | 2175篇 |
2022年 | 4099篇 |
2021年 | 4463篇 |
2020年 | 4500篇 |
2019年 | 3202篇 |
2018年 | 2659篇 |
2017年 | 3110篇 |
2016年 | 3244篇 |
2015年 | 3750篇 |
2014年 | 6454篇 |
2013年 | 5624篇 |
2012年 | 7327篇 |
2011年 | 7586篇 |
2010年 | 5879篇 |
2009年 | 6218篇 |
2008年 | 6476篇 |
2007年 | 7234篇 |
2006年 | 6083篇 |
2005年 | 5419篇 |
2004年 | 4514篇 |
2003年 | 4014篇 |
2002年 | 3121篇 |
2001年 | 2666篇 |
2000年 | 2134篇 |
1999年 | 1753篇 |
1998年 | 1262篇 |
1997年 | 1026篇 |
1996年 | 830篇 |
1995年 | 624篇 |
1994年 | 476篇 |
1993年 | 313篇 |
1992年 | 195篇 |
1991年 | 133篇 |
1990年 | 103篇 |
1989年 | 93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59年 | 4篇 |
1951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91.
992.
结合河北省地面数字电视广播频率规划研究工作,通过省级、市级单频网规划实例,对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的原则与规划步骤进行了总结,对频率规划所涉及的技术参数和规划方法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省级地面数字电视频率规划中分别建设省级单频网、市级单频网、县级多频网的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993.
作为5G中的一种重要模型,雾无线接入网络(Fog Radio Access Network, F-RAN)通过设备到设备通信和无线中继等技术获得了显著的性能增益,而边缘设备中合适的缓存则可以让内容缓存用户(Caching Users, CUs)向内容请求用户(Requesting Users, RUs)直接发送缓存内容,有效减小前传链路的负担和下载延迟。考虑一个F-RAN模型下用户发出请求并获得交付的场景,将每个CU的内容请求队列建模为独立的M/D/1模型,分析导出CUs缓存命中率和平均下载延迟关于内容缓存与交付方案的表达式,证明CUs缓存命中率与内容统计分布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实现前者的近似最优解。针对在一段时间内的期望视角下建立的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统计分布的算法并注意了执行时的交付控制。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现有缓存策略,优化内容整体统计分布的方案能够最大化CUs缓存命中率,同时减小平均下载延迟。 相似文献
994.
实弹射击是部队的基础军事训练项目。现有报靶系统中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弹孔识别定位系统由于具有快速、精确、安全、人员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到该项目中。然而,计算机视觉系统处理的图像通常受镜头加工工艺以及相机轴向与被测对象所在平面不垂直的影响,导致被测对象的图像产生畸变,最终会给弹孔坐标位置的精准定位带来误差。为了提高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报靶系统的报靶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畸变校正算法,只需一张胸环靶面的模板图像即可模拟出大量训练数据集。训练完成后,输入一张畸变图片就可以得到该图片的畸变参数,并利用该参数完成对图像的畸变校正。与传统校正算法的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校正效果较好,有利于提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自动报靶系统的报靶精度。 相似文献
995.
新型单层波导阵列天线具有低耗、低剖面、结构紧凑、实用性强等诸多优点, 在毫米波甚至太赫兹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文章首先介绍了用于构建波导阵列天线的几类波导馈电网络的特点, 指出E 面波导馈电网络在毫米波应用领域的优势,接着针对E 面波导在单层并馈波导阵列天线和Butler矩阵多波束阵列天线方面的研究展开叙述,最后给出了可应用在单层波导阵列天线中的开口波导辐射单元在实现多频和圆极化等不同功能上的最新研究进展。 文章对于低耗低剖面单层波导阵列天线的发展及其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6.
Yawar Abbas Bangash Waseem Iqbal Saddaf Rubab Abdul Waheed Khan Waqas A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2023,36(17):e5601
Base station's location privacy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is critical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operational availability of the network. A key part of securing the base station from potential compromise is to secure the information about its physical lo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technique called base station location privacy via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SD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SLPSDN). The inspiration comes from the architecture of SDN, where the control plane is separated from the data plane, and where control plane decides the policy for the data plane. BSLPSDN uses three categories of nodes, namely, a main controller to instruct the overall operations, a dedicated node to buffer and forward data, and lastly, a common node to sense and forward the packet. We employ three kinds of nodes to collaborate and achieve stealth for the base station and thus protecting it against the traffic-analysis attacks. Different traits of the WSN including energy status and traffic density can actively be monitored by BSLPSDN, which positively affects the energy goals, expected life of the network, load on common nodes,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diversion in the wake of an attack on the base station. We incorporated multiple experiment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ed algorithm. We use single controller with multiple sensor nodes and multiple controllers with multiple sensor nodes to show the level of anonymity of BS. Experiments show that providing BS anonymity via multiple controllers is the best method both in terms of energy and privacy.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进一步提高视频传输质量,充分发挥网络视频在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智能数据流的传输模式,摒弃了以往单一改善网络传输环境的思路,建立更加智能的视频源服务环境,并详细阐述了智能数据流传输的几个关键技术。最后,从网络接收延时方面对基于智能数据流传输的网络视频教学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实验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接收延时,提高网络视频教学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