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34篇
  免费   4728篇
  国内免费   4087篇
电工技术   219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4914篇
化学工业   7870篇
金属工艺   4623篇
机械仪表   5859篇
建筑科学   4207篇
矿业工程   2433篇
能源动力   1251篇
轻工业   2989篇
水利工程   1042篇
石油天然气   2981篇
武器工业   659篇
无线电   234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417篇
冶金工业   1817篇
原子能技术   304篇
自动化技术   5642篇
  2024年   509篇
  2023年   1429篇
  2022年   2472篇
  2021年   2415篇
  2020年   1940篇
  2019年   1513篇
  2018年   1375篇
  2017年   1525篇
  2016年   1646篇
  2015年   1702篇
  2014年   2516篇
  2013年   2330篇
  2012年   3010篇
  2011年   3384篇
  2010年   2575篇
  2009年   2825篇
  2008年   2406篇
  2007年   3170篇
  2006年   2984篇
  2005年   2469篇
  2004年   1974篇
  2003年   1836篇
  2002年   1513篇
  2001年   1219篇
  2000年   1103篇
  1999年   904篇
  1998年   774篇
  1997年   560篇
  1996年   496篇
  1995年   419篇
  1994年   395篇
  1993年   240篇
  1992年   193篇
  1991年   182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00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5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助剂SJT-B是10%的磷硅酸盐胶体溶液,含有Na^+和K^+、SiO3^2-和PO4^3-等离子,在活化状态下一部分SiO3^2-和PO4^3-生成具5个负电荷的聚磷硅酸根链状阴离子,后者可结合Ca^2+、Mg^2+而形成纳米磷硅酸盐胶态粒子,避免结垢并防止金属腐蚀。以助剂SJT-B代替NaOH,用大庆油田回注污水配制SJT-B/烷基苯磺酸盐/聚合物三元复合溶液,取SJT-B浓度为1.0-8.0 g/kg,石油磺酸盐浓度为0.5-4.0 g/kg,聚合物浓度为1.2 g/kg,按排列组合法得到25个实验配方。对照NaOH/石油磺酸盐/聚合物溶液组成为12/3.0/1.2 g/kg,初配黏度(45℃,7.34s^-1)27.3 mPa·s,界面张力(45℃)3.20×10^-3mN/m。初配各实验配方溶液黏度31.2-44.8 mPa·s,45℃老化30天后黏度降低率2.71%-36.97%;初始界面张力最低值1.13×10^-3mN/m,最高值4.34×10^-2mN/m,在界面活性图上,10^-3mN/m超低界面张力区出现在高SJT-B和烷基苯磺酸盐区,老化后该区扩大。筛选出的SJT-B/石油磺酸盐/聚合物体系组成为4.0/3.0/1.2 g/kg,其初始黏度为37.1 mPa·s,老化后黏度降低3.77%,初始界面张力1.79×10^-2mN/m。图2表3参8。  相似文献   
992.
致密油藏活性水采油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活性水相较于注水有诸多优势,在特低渗、超低渗油藏的实际开发中效果较好,因此可以借鉴到致密油藏的开发上。针对鄂尔多斯盆地X区块致密油储层,选取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注水和注活性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合核磁共振技术,分析致密油岩心的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饱和度以及不同渗透率等级岩心的采出程度、残余油分布等。研究表明:大部分致密油油藏的孔隙为亚微米、微纳米孔,可动流体主要赋存于大于1μm的孔隙中;注活性水效果好于常规水驱,注活性水能够有效地动用微纳米孔中的原油;渗透率越低注活性水的驱油效果越明显,对于渗透率低于0.6×10~(-3)μm的致密油藏,建议采用注活性水开发。  相似文献   
993.
从深层稠油油藏特殊性出发,剖析转换开发方式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通过对洼60-H25井组立体井网蒸汽驱机理的分析,提出深层稠油油藏转蒸汽驱开发应合理采用不同井型、立体井网架构、多种驱动力并存并以创造驱油环境为核心的方案设计思路.该研究对深层稠油油藏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沉积储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的成藏机制, 据此建立了扶余油层低渗透储层垂向输导、超压控藏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预测坳陷区扶余油层低渗透油藏的勘探潜力巨大, 指导勘探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95.
在CO2驱提高采收率的过程中,CO2与原油、基质矿物的相互作用会对储层孔喉结构造成一定的伤害。为了揭示孔喉结构对CO2驱储层伤害程度的影响,利用高压压汞、扫描电镜结合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确定岩心样品的孔喉堵塞程度,评价了不同孔喉结构的岩心样品在CO2驱过程中的伤害程度,明确了CO2驱储层伤害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O2驱过程中产生的沥青质沉积及酸化作用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很小,实验岩心样品的孔隙度降幅为1%左右,而渗透率受到的伤害程度较高,Ⅲ类孔隙结构岩心的渗透率降幅达20.55%,且渗透率越低、孔喉结构越差,渗透率受到伤害的程度越高;孔喉堵塞程度与孔喉结构参数成正相关关系,孔喉结构越差,中值半径越小,越容易发生孔喉堵塞;Ⅰ类孔隙结构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较低,Ⅲ类孔隙结构岩心的孔喉堵塞程度明显增高,最高可达到34.32%。该研究结果可为CO2驱现场高效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和N-(3-三乙氧基甲硅氧烷基)丙基丙烯酰胺(APTS)为原料制备了有机硅耐温降滤失剂AM/AMPS/NVP/APTS。使用FT-IR光谱表征了分子结构,评价了其钻井液性能。结果表明,随着AM/AMPS/NVP/APTS质量分数的升高,180℃老化16h后的淡水钻井液的常温中压滤失量(FLAPI)和高温高压滤失量(FLHTHP)随之减小。当AM/AMPS/NVP/APTS的质量分数为0.6%时,即可将FLAPI维持在9.2 mL,FLHTHP维持在14.2mL。加入1.0%AM/AMPS/NVP/APTS的淡水钻井液老化后的滤失量,随着温度的升高(150~220℃)而增大(FLAPI:7.8~19.8mL;FLHTHP:13.5~56.7mL),抗温可达200℃。通过测定淡水钻井液中有机硅共聚物的颗粒粒度、吸附量和Zeta电位,分析了该有机硅降滤失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97.
张世辉  孔令富  刘天洋 《机器人》2007,29(3):244-249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面向并联机构的雕刻刀具系统.整个系统主要集成了主轴—刀具子系统、工件平台及多传感器子系统、电气控制子系统等部分.通过所设计的刀具系统与并联机器人的有机结合,实现了汉字的雕刻及雕刻过程中力/力矩信息的实时监控,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8.
孤东油田储层出砂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孤东油田是典型的疏松砂岩油藏,油层埋藏浅,压实程度差,胶结疏松,易出泥砂。随着油田进一步开发,油层出砂进一步加剧,造成油水井“躺井”不断增加,其中部分油水井出泥砂严重造成无法治理。为此开展孤东油田敏感性评价、配伍性评价、岩性分析、岩心流动实验等出泥砂机理研究,分析各因素对孤东油田出泥砂影响,为开展治理研究提供借鉴,提高孤东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99.
南海莺歌海盆地深层气藏具有高温、高压、高含水和高含CO2等典型特征,其渗流机理十分特殊。为揭示该类气藏渗流特征,剖析产气能力的影响因素,通过搭建超高温高压长岩心驱替实验系统来模拟实际储层的温压条件,开展不同含水条件及不同CO2含量下的气相渗流实验。研究表明:该类气藏渗流特征可划分为产生启动压力、低速非达西渗流、达西渗流和偏离达西渗流4个阶段;束缚水会引起低速非达西渗流,可动水会导致启动压力产生,且束缚水在高压差下会转为可动水,导致气相渗流偏离达西渗流,形成或加剧气水两相流动,降低高压差下气相渗流能力;气组分中CO2不仅会导致低速非达西渗流阶段时间延长,高含量下还会促进束缚水转为可动水,形成启动压力,并使高压差下偏离达西渗流阶段提前到来。因此,此类气藏含水饱和度和CO2含量的增加均会抑制产气能力,应严格控制气藏生产压差,避免低速非达西渗流和高压差下偏离达西渗流产生。研究结果可为该类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降雨产流机制的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关于产流机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些问题是:特殊包气带的产流机制,产流机制的统一和转化,基本产流模式,地形坡度。土层各向异性及非饱和侧向流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