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94篇 |
免费 | 603篇 |
国内免费 | 51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61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699篇 |
化学工业 | 221篇 |
金属工艺 | 542篇 |
机械仪表 | 1478篇 |
建筑科学 | 299篇 |
矿业工程 | 327篇 |
能源动力 | 302篇 |
轻工业 | 144篇 |
水利工程 | 85篇 |
石油天然气 | 136篇 |
武器工业 | 156篇 |
无线电 | 65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54篇 |
冶金工业 | 175篇 |
原子能技术 | 54篇 |
自动化技术 | 65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124篇 |
2021年 | 158篇 |
2020年 | 191篇 |
2019年 | 209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289篇 |
2016年 | 340篇 |
2015年 | 393篇 |
2014年 | 594篇 |
2013年 | 600篇 |
2012年 | 580篇 |
2011年 | 738篇 |
2010年 | 607篇 |
2009年 | 745篇 |
2008年 | 779篇 |
2007年 | 894篇 |
2006年 | 876篇 |
2005年 | 742篇 |
2004年 | 629篇 |
2003年 | 609篇 |
2002年 | 439篇 |
2001年 | 370篇 |
2000年 | 302篇 |
1999年 | 315篇 |
1998年 | 268篇 |
1997年 | 208篇 |
1996年 | 162篇 |
1995年 | 134篇 |
1994年 | 102篇 |
1993年 | 67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2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5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及其仿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线性大滞后等特殊的系统,存在常规PID控制器控制效果不甚理想的问题,为此结合模糊控制和常规PID控制二者的优点提出了模糊PID(Fuzzy-PID)控制方法.首先建立模糊规则、进行模糊推理,确定PID控制器的参数,再由PID控制器直接控制对象,实现实时控制的目的.将所设计的模糊PID控制器应用于具有大时滞,对大惯性的皮革温度收缩测定仪温度控制系统检测其性能,计算机仿真试验结果表明:Fuzzy-PID控制器与常规PID控制器相比较,确实提高了仪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改善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静态性能,能使非线性、大滞后等特殊的系统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2.
为了克服FCM算法对初值的敏感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FCM算法。该算法利用免疫系统原理和遗传算子自适应调整的方法(即免疫遗传算法)来改进FCM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能有效解决未成熟收敛的问题,保证了种群的多样性,使聚类问题最终快速、有效地收敛到全局最优解。 相似文献
63.
Witold Pedrycz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1993,4(5):323-340
The principles of fuzzy sets and their role in processing uncertain information will be discussed. The question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ha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problems of system modelling will be formulated and considered at the level of fuzzy set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realized with the aid of fuzzy sets are studied in a unifie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irst a notion of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is applied to articulate the problem in terms of specialized linguistic labels. Fuzzy models are constructed to capture 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lements (linguistic labels) of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Several different classes of the models distinguished with regard to their structural dependencies will be analysed in depth. Finally a linguistic-numerical transformation constituting a type of model-environment interface will be studied. 相似文献
64.
铝电解模糊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并应用在铝电解控制系统中。该方法将模糊控制函数的优化和模糊控制系统增益自适应调整集中于一体,可大大改善系统的品质和适应能力。仿真结论及应用表明.这种新型的模糊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5.
根据自反模糊关系,将知识粒度的概念推广为模糊知识粒度.考虑传统模糊粗糙集的粗糙性度量和相似性度量,忽略了模糊集的粗糙近似处于不同知识粒度背景中这样一个重要因素,结合模糊知识粒度的计算,提出了模糊粗糙集的粗糙性度量和相似性度量的新方法.最后,在一个实际的模糊信息系统中,给出了基于模糊知识粒度的知识约简算法. 相似文献
66.
卫星云图中人们感兴趣的区域(ROI)往往是各类云团,针对卫星云图内容的复杂性,利用直方图模糊加权C均值聚类方法实现云图的图像分割,对分割结果进行后处理,最终获取云图内的感兴趣区域。常规聚类方法需要人工指定类个数,影响了ROI提取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引入修正聚类评价指标,基于该指标实现最佳类别个数的自动确定。云图分割是感兴趣区域提取过程的关键,采用的直方图模糊加权C均值聚类方法在原有算法基础上,引入样本权重概念,使得聚类过程更为合理;同时将聚类对象由原始像素转换为灰度直方图,提高了聚类过程执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能较为准确地分辨出陆地、水体、低云、中云、卷云、对流云六类区域,提取结果与客观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67.
多输入多输出网络系统的拥塞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讨论了多输入多输出网络系统中信息拥塞的控制问题,通过对造成网络拥塞的原因以及影响网络传输定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解决网络拥塞的模糊逻辑控制器。仿真表明了该控制器可以有效保证网络系统中信息的稳传输。 相似文献
68.
构件库模糊查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在构件库管理系统中模糊查询理论,引入新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领域字典库 D D D 的定义、构造算法及构件库模糊查询算法。 相似文献
69.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模糊CMAC神经网络(IFCMAC),该神经网络是在经典的FCMAC神经网络的模糊后相连层和输出层之间引入了输入矢量的线性加权和来补偿逼近的误差,所以它的逼近精度得到提高,解决了CMAC系列神经网络逼近精度不高的弱点,在颅脑磁共振图像分割仿真实验中,把当前像素点的子图像的纹理特征和该像素点的灰度值作为该像素的特征向量,将该特征向量作为IFCMAC神经网络的输入,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分割准确性。 相似文献
70.
X. Z. Gao S. J. Ovaska 《Soft Computing - A Fusion of Foundations,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2001,5(4):287-296
In this paper, we giv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power control scheme and soft computing-based approach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application. At the base station, the `bang–bang' control strategy and a neural network-based prediction
control method are employed. In addition, full power command transmission mode, single-bit command transmission mode, and
fuzzy logic-based power command enhancement unit are considered. Based on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these control methods and command transmission modes. Conclusions on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are finally draw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