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98篇
  免费   542篇
  国内免费   590篇
电工技术   184篇
综合类   357篇
化学工业   386篇
金属工艺   195篇
机械仪表   445篇
建筑科学   369篇
矿业工程   65篇
能源动力   195篇
轻工业   160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82篇
武器工业   36篇
无线电   14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2篇
冶金工业   106篇
原子能技术   67篇
自动化技术   5376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40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317篇
  2014年   539篇
  2013年   591篇
  2012年   537篇
  2011年   716篇
  2010年   485篇
  2009年   529篇
  2008年   492篇
  2007年   582篇
  2006年   475篇
  2005年   401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57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06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5篇
  196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图像描述生成模型是使用自然语言描述图片的内容及其属性之间关系的算法模型.对现有模型描述质量不高、图片重要部分特征提取不足和模型过于复杂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块注意力机制模块(CBAM)的图像描述生成模型.该模型采用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在特征提取网络Inception-v4中加入CBAM,并作为编码器提取图片的重要特征信息,将其送入解码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中,生成对应图片的描述语句.采用MSCOCO2014数据集中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训练和测试,使用多个评价准则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模型的评价准则得分优于其他模型,其中Model2实验能够更好地提取到图像特征,生成更加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92.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作为一种主动微波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遥感对地观测。然而,传统上的雷达散射模型是基于几何光学近似的,忽略了地物目标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多次散射效应。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毫米波雷达影像中目标电磁散射特性信息,亟需对典型目标的多次散射效应进行建模仿真和验证。基于矩量法(Method of Moments, MoM)分析了球体、二面角等目标表面等效电流分布与分段成像结果的对应关系,并利用后向投影(Back-Projection, BP)算法进行电磁仿真成像,总结了单/双基地雷达模式对成像中散射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表面等效电流分布以及分段等效合成孔径张角会随入射角度发生改变,其中分段等效合成孔径张角会影响方位向分辨率;双基地雷达成像结果中包含更丰富的电磁散射信息。本研究可为SAR系统设计和验证、典型目标回波特性数据收集以及如何基于高解析度SAR影像进行目标识别等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3.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如何科学地规划充电网点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分期规划的原则,采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进行充电需求预测,使用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近期充电网点选址定容,然后根据Voronoi图来划分远期充电站服务区域,从而建立了充电网点精准规划模型。通过对杭州市钱江世纪城区域进行验证,表明本文模型在科学规划充电网点的同时,能够实现电网、企业、用户的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94.
To fulfill increasingly difficult and demanding tasks in the ever-changing complex world, intelligent industrial products are to be developed with higher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Digital twin (DT) brings about a possible means, due to its ability to provide candidate behavior adjustments based on received “feedbacks” from its physical part. However, such candidate adjustments are deterministic, and thus lack of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address such problem, in this paper an extended concept – evolutionary digital twin (EDT) and an EDT-based new mode for intelligent industrial product development has been proposed. With our proposed EDT, a more precise approximated model of the physical world c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supervised learning, based on which the collaborative exploration for optimal policies via parallel simulation in multiple cyberspaces could be performed throug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Hence, more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could be brought to industrial products through machine learning (such as supervised learning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based self-evolution. As a primary verific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proposed approach, a cas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have well confirmed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EDT based development mode.  相似文献   
95.
Traditionally, emotion recognition is performed in response to stimuli that engage either one (vision: image or hearing: audio) or two (vision and hearing: video) human senses. An immersive environment can be generated by engaging more than two human senses while interacting with multimedia content and is known as MULtiple SEnsorial media (mulsemedia). This study aims to create a new dataset of multimodal physiological signals to recognize emotions in response to such content. To this end, four multimedia clips are selected and synchronized with fan, heater, olfaction dispenser, and haptic vest to augment cold air, hot air, olfaction, and haptic effect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includin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galvanic skin response (GSR), and photoplethysmography (PPG) are observed to analyze human emotional responses while experiencing mulsemedia content. A t-test applied using arousal and valence scores show that engaging more than two human senses evok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motions. Statistical tests on EEG, GSR, and PPG responses also show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ultimedia and mulsemedia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85.18% and 76.54% is achieved for valence and arousal, respectively, using K-nearest neighbor classifier and feature-level fus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96.
针对网络安全态势预测模型预测精度不高、收敛较慢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IPSO-ELM)算法的预测方法。首先,通过改进粒子群优化(PSO)算法中的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来实现两种参数随着迭代次数增加的自适应调整,使PSO初期搜索范围大、速度高,后期收敛能力强、稳定。其次,针对PSO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一种粒子停滞扰动策略,将陷入局部最优的粒子重新引导至全局最优飞行。改进粒子群优化(IPSO)算法既保证了全局寻优的能力,又对局部搜索能力有所增强。最后,将IPSO与极限学习机(ELM)结合来优化ELM的初始权值及阈值。与ELM相比,结合IPSO的ELM的预测精度提高了44.25%。实验结果表明,与PSO-ELM相比,IPSO-ELM的预测结果拟合度可达到0.99,收敛速度提升了47.43%。所提算法在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等指标上明显优于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97.
针对多步交通流量预测任务中时间空间特征提取效果不佳和预测未来时间交通流量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卷积残差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融合模型。首先,利用一种基于编解码器的架构,通过在编解码器中加入LSTM网络来挖掘不同尺度的时间域特征;其次,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挤压激励(SE)模块的卷积残差网络嵌入到LSTM网络结构中,从而挖掘交通流量数据中的空间域特征;最后,将编码器中获得的隐状态下的信息输入到解码器中,实现高精度多步交通流量的预测。基于真实交通数据进行实验测试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原始的基于图卷积的模型,所提模型在北京和纽约两个交通流量公开数据集上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获得了1.622和0.08的下降。所提模型能够高效且精确地对交通流量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98.
李康康  张静 《计算机应用》2021,41(9):2504-2509
图像描述任务是图像理解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要求能够正确识别图像的内容,还要求能够生成在语法和语义上正确的句子。传统的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的模型不能充分利用图像特征并且解码方式单一。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多层次编码和解码的图像描述模型。首先使用Faster R-CNN(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提取图像特征,然后采用Transformer提取图像的3种高层次特征,并利用金字塔型的融合方式对特征进行有效融合,最后构建3个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对不同层次特征进行层次化解码。在解码部分,利用软注意力机制使得模型能够关注当前步骤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在MSCOCO大型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利用多种指标(BLEU、METEOR、ROUGE-L、CIDEr)对模型进行评价,该模型在指标BLEU-4、METEOR和CIDEr上相较于Recall(Recall what you see)模型分别提升了2.5个百分点、2.6个百分点和8.8个百分点;相较于HAF(Hierarchical Attention-based Fusion)模型分别提升了1.2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此外,通过可视化生成的描述语句可以看出,所提出模型所生成的描述语句能够准确反映图像内容。  相似文献   
99.
基于长期演进(LTE)的车辆到一切(LTE-V2X)标准沿用LTE标准的帧格式,并采用块状导频辅助的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完成信道估计。然而,由于V2X信道的时变特性,接收机信道估计面对巨大的技术挑战。因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滑窗滤波和多项式拟合的时变信道估计方法。针对导频符号处的噪声问题,在最小二乘(LS)方法基础上,采用了自适应长度的滑动窗口滤波进行降噪处理,从而保证导频符号处的信道估计精度。另外,根据多普勒频移大小,设计了自适应阶次的多项式拟合方法来跟踪数据符号处的信道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LS方法的基础上有良好的去噪效果,在低速移动情况下的估计精度介于LS方法和线性最小均方误差(LMMSE)方法之间,而该方法在高速移动条件下能更好地拟合信道的时变特性,且性能上超过了LMMSE方法结合线性插值的信道估计方法。以上结果说明,所提方法相对于对比方法具有更好的自适应性,适用于不同的信道噪声和终端移动速度下的LTE-V2X通信场景。  相似文献   
100.
针对5G超密网中移动设备计算能力不足、频谱资源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的计算迁移与带宽分配策略。首先,对系统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以最小化设备计算代价为目标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形式化定义;然后,将该问题分解成设备的计算迁移、系统的带宽分配和设备的分组匹配三个子问题,并利用模拟退火、内点法和贪心算法对这三个子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联合优化算法对上述子问题进行交替性迭代求解,最终获得最优计算迁移和资源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联合优化策略不但优于传统的正交多址接入(OMA)方式,而且能获得比平均分配带宽的NOMA技术更低的设备计算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