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30篇
  免费   2914篇
  国内免费   2162篇
电工技术   840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532篇
化学工业   1359篇
金属工艺   272篇
机械仪表   661篇
建筑科学   1403篇
矿业工程   698篇
能源动力   220篇
轻工业   2095篇
水利工程   348篇
石油天然气   722篇
武器工业   95篇
无线电   185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69篇
冶金工业   556篇
原子能技术   92篇
自动化技术   8687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494篇
  2022年   920篇
  2021年   1111篇
  2020年   955篇
  2019年   754篇
  2018年   759篇
  2017年   842篇
  2016年   787篇
  2015年   900篇
  2014年   1186篇
  2013年   1145篇
  2012年   1269篇
  2011年   1416篇
  2010年   1111篇
  2009年   1051篇
  2008年   1045篇
  2007年   1181篇
  2006年   974篇
  2005年   779篇
  2004年   656篇
  2003年   554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297篇
  1999年   258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43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110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8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山丘区小流域下垫面条件复杂多变,DEM分辨率及子流域划分水平对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选取小流域应用广泛的HEC-HMS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河南省栾川流域设置四种DEM分辨率方案及四种子流域划分方案,分别提取不同方案下的流域水文特征参数进行对比,并分析两种类型的数据精度对纳什系数和峰值模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大中流域相比,DEM分辨率和子流域划分对山丘区小流域空间参数和水文模拟结果的影响要更为显著。在实际山洪预警预报工作中,为保证模拟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应尽可能选择高精度下垫面数据精度。  相似文献   
992.
油气藏三元分类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系统研究过去油气藏分类法的基础上,根据坳陷盆地向斜区砂岩储层找油的实际需要,从常规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由构造、断层和岩性为油气藏分类要素的三元分类法.解决了常规油气藏定量分类的问题,通过各要素对油气成藏控制程度的定量刻画,使油气藏分类更加明确.研究表明,任何油气藏的形成都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是各要素控制的程度有别.油气藏三元分类法能提供更多的油气成藏信息,在进入盆地向斜区或隐蔽油气藏的勘探领域应用该分类方法,有利于搞清油气藏成藏机理及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因此以松辽盆地北部为例,论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93.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以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为主,砂体多呈短条带状及透镜状,平面上错叠连片,纵向上与泥岩成薄互层,单层厚度薄,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性强;为了提高这类储层地震预测精度,采用了砂体分类综合预测技术。综合利用探井、评价井钻井资料,根据钻遇的储层厚度进行砂体分类;结合地震构造、沉积等寻找砂岩发育最优区,优选部署井位。根据研究结果,累计部署井位106口,钻遇砂岩成功率80%以上。  相似文献   
994.
邹杰  周晓峰  李双 《测井技术》2016,(2):175-179
利用毛细管压力曲线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定量分类,研究各类孔隙结构与测井响应特征的关系,引入自然伽马曲线的变异系数,建立测井曲线表征孔隙结构的方法,并制作了孔隙结构测井识别图版。该区长8储层孔隙结构分为3类,第1类毛细管压力曲线有2段平缓段,物性好,孔隙结构非均质性中等,自然伽马曲线变异系数平均值为3.4;第2类毛细管压力曲线存在一段较长平缓段,物性中等,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弱,自然伽马曲线变异系数平均值为1.85;第3类毛细管压力曲线基本无平缓段或者平缓段较短,物性差,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自然伽马曲线变异系数平均值为6.14。由此建立了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常规测井识别的方法,与非常规测井表征孔隙结构的方法相比,该方法成本低,易广泛应用。基于孔隙结构连续表征,能够进行储层分类评价。  相似文献   
995.
射孔完井是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最常用的完井方式之一。对于确定的油气储层,完井方式决定了单井产能大小。一般常用二维裸眼井模型来进行射孔井的试井资料解释及单井产能的确定,但这种方法分析的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根据射孔完井的特征以及储层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建立了一种适合于射孔井的三维数值试井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方法求解该模型,获得了射孔井的试井理论曲线和压力分布场。通过分析试井理论曲线的特征及压力分布场中的流体三维流动特征,明确了试井理论曲线的6个流动阶段:井筒储存阶段;第一过渡阶段;早期局部径向流阶段;第二过渡阶段;系统径向流阶段;外边界作用阶段。其中,围绕射孔的早期局部径向流阶段是该类井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射孔完井参数射孔密度、射孔长度、射孔相位角以及渗透率各向异性等因素对试井理论曲线的影响,为射孔完井设计以及射孔井的试井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射孔井的总表皮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参数条件下,射孔井可以成为超完善井,深度射孔是提高产量较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6.
羌D2 井是目前羌塘盆地首口钻遇侏罗系布曲组含油层的地质井。通过对白云岩油层岩心样品系统采样和分析,发现钻井原油有两种类型。根据生物分子标志化合物中类异戊二烯烃、甾烷、萜烷系列进行的油源对比研究,初步认为羌塘盆地不同类型的两类原油可能有不同的来源,产自于不同环境的烃源岩之中。第一类原油来源于开阔海环境,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物为主,与侏罗系下统曲色组、中统布曲组烃源岩具有亲缘性;第二类原油来自于具有大量淡水注入的海湾河口环境,生油母质中高等植物标志显示明显,烃类可能来自侏罗系中统雀莫错组或夏里组烃源岩。该研究结果对确定羌塘盆地生油层系、圈定生烃洼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根据对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成藏特征的综合研究,探讨了油气藏的概念、分类及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重新厘定的油气藏概念为:储层中连续的油气聚集,具有独立或统一的压力系统。按照油气藏的聚集方式或分布样式将其划分为连续型、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油气聚集,认为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形成往往是一个由连续到不连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以上3种类型的油气聚集。1连续型聚集:形成于烃源岩内,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藏和煤层气藏。其主要特点是:储层致密-超致密,渗透率在纳达西-毫达西之间;油气呈游离态、吸附态、溶解态等多相态形式存在;一个连续型聚集实际上仅由一个油气藏构成,其油气在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内广泛而连续分布,缺乏明确边界,不存在边水和底水;油气主要是原位或就近聚集成藏,无需经过显著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圈闭控制。2准连续型聚集:主要形成于邻近烃源岩的致密储层中,大多数致密油气藏属于此类。其特点是:油气呈大面积准连续分布,一个准连续聚集由多个彼此相邻的中小型油气藏组成;油气聚集缺乏明确边界,边、底水无或仅局部分布,无区域性油气水倒置;油气为大面积弥漫式充注,初次运移直接成藏或短距离二次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主要为非浮力驱动,非达西流运移;油气聚集基本不受背斜圈闭控制,而主要受非背斜圈闭特别是岩性圈闭控制。3不连续型聚集:又称为常规圈闭型油气聚集,主要形成于常规储层中,少数致密油气藏、煤层气藏甚至页岩油气藏亦属此类。其特点是:油气藏呈孤立分散不连续分布;油气藏边界明确,通常具有完整边、底水;油气藏形成一般需要经过二次运移,浮力是油气运移成藏的主要动力;油气藏形成严格受包括构造圈闭在内的各种圈闭控制。在含油气盆地中,上述3种油气聚集可同时存在,且往往形成于一个共同的烃源灶,其相互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并具有各自独特的分布规律。因此,在油气勘探中,应当将三者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通盘考虑和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998.
曹国富 《焊管》2016,39(7):35-39
将异型管的弯曲类型细分为扭而不曲、曲而不扭和既扭又曲三类,并分别给出适应生产现场实际状况的检查方法;在分清弯曲类型的基础上在线实施矫正,更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在线弯曲异型管的时钟矫直法。即:将走出焊管机组矫直头处的弯曲焊管之弯曲方向按时区进行划分,按弯曲的反向时区移动矫直头进行矫直。时钟矫直法在线矫直异型管形象直观,不会犯方向性错误,对焊管生产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9.
Ultra-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inhomogeneous fracture distribution, and complex storage space together make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ight carbonate reservoirs difficult. Aiming at the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the Da'anzhai Formation in the Longgang area of the Sichuan Basin, based on petrophysical experiments and logging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we investigated the storage properties of matrix po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tight reservoirs. Mercury injection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conven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cannot fully reflect the fluid flow behavior in tight matrix pores. Under reservoir conditions, the tight reservoirs still possess certain storage space and permeability,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structures of the matrix porosity. The degree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is crucial to the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tight reservoirs. By combining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similarity of the same type of reservoirs and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heterogeneity in the same block, a three-level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fracture development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fracture porosity distribution and its cumulative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roduction data, based on the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the matrix pores and fast inversion of fracture parameters from dual laterolog data, we divided the effective reservoirs into three classes: Class I with developed fractures and pores, and high-intermediate productivity; Class II with moderately developed fractures and pores or of fractured type, and intermediate-low productivity; Class III with poorly developed fractures and matrix pores, and extremely low productivity. Accordingly log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were set up. Production data shows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effective reservoirs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ervoir productivity level, providing a new approach for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ight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模型与勘探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传递和消减的方式,将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划分为4类:①Ⅰ型前陆冲断带,断层位移沿滑脱面全部传递至盆地内部,根据冲断构造规模和结构,又可分为库车型、川西南型和酒泉型3个亚类;②Ⅱ型前陆冲断带,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代表,冲断带内既存在向盆地方向传递的位移,也存在向造山带方向消减的位移;③Ⅲ型前陆冲断带,以塔西南甫沙冲断带为代表,断层位移全部沿着深部构造楔顶部的反冲断面向造山带方向消减;④复杂边界制约下的前陆冲断带,主要发育在柴西南和柴北缘,冲断系统内断层位移的传递受柴达木盆地形态和周缘边界限制,以至没有形成稳定的前陆区和前陆盆地特有的楔形沉积结构。通过中西部前陆冲断带运动学分类和复杂构造建模,提出并论证了准噶尔盆地南缘深层叠加构造楔形体、川西北寒武系倒转推覆体下的晚古生代被动陆缘层序、库车中段—东段的煤下构造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下盘掩伏构造4个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