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81篇
  免费   8500篇
  国内免费   5153篇
电工技术   4603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4316篇
化学工业   1938篇
金属工艺   981篇
机械仪表   3528篇
建筑科学   1900篇
矿业工程   958篇
能源动力   402篇
轻工业   4552篇
水利工程   420篇
石油天然气   1020篇
武器工业   773篇
无线电   1118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23篇
冶金工业   724篇
原子能技术   482篇
自动化技术   21823篇
  2024年   544篇
  2023年   1490篇
  2022年   2416篇
  2021年   2615篇
  2020年   2546篇
  2019年   1967篇
  2018年   1678篇
  2017年   2167篇
  2016年   2291篇
  2015年   2597篇
  2014年   3977篇
  2013年   3416篇
  2012年   4161篇
  2011年   4367篇
  2010年   3282篇
  2009年   3235篇
  2008年   3272篇
  2007年   3532篇
  2006年   2830篇
  2005年   2370篇
  2004年   1759篇
  2003年   1444篇
  2002年   1070篇
  2001年   736篇
  2000年   601篇
  1999年   462篇
  1998年   395篇
  1997年   285篇
  1996年   278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16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00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RFID复杂事件处理是一个新兴的技术领域,它用来处理大量的简单事件,并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事件。RFID事件和传统的事件相比较具有海量性、空间性和时间性、数据不准确性等特征。文中在分析RFID数据特点的基础上,对RFID复杂事件处理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主要介绍RFID数据的清洗和事件检测技术。对于RFID数据清洗部分,提出了多层次过滤的方法使得到的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而事件检测方面则提出了局部检测和全局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测以得到更有意义的数据供上层应用使用。最后,对RFID复杂事件处理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2.
图形化编程软件LabVIEW具有强大的信号采集功能,但对于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处理的复杂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数学工具软件MATLAB强大的计算功能及较高的编程效率可以弥补LabVIEW开发的不足。文中结合两者软件的优点,采用混合编程的方法进行实际工程的去噪处理,同时针对超声缺陷回波信号信噪比低、易于被噪声淹没的特点,选取小波阈值去噪的方法,通过调用LabVIEW里的MATLAB Script节点对信号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采用stein的无偏风险阈值去噪的方法消噪效果最为明显,得到较高的信噪比。  相似文献   
113.
智能视频监控中运动目标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武器试验中背景复杂,现有的背景差分法在背景模型的维持和更新不能用于长期和复杂的场景,以及对近地目标提取检测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背景差分法。该算法采用结合邻域信息的背景差分法和最大方差阈值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背景滞后更新引起的运动目标检测误差,且使目标边缘提取更加明确,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实现复杂背景下的运动目标检测。在Visual C++6.0中用OpenCV实现了相关算法的设计,并给出了完成系统任务所需的部分关键代码,实现了运动目标和试验场景的分离与提取。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以及实时性。  相似文献   
114.
Snort作为开源的入侵检测系统,利用定义的静态规则集合实现对网络的入侵事件的检测。本文分析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模型,阐述Snort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到网络时,其静态规则集的配置方法,根据统计流量阈值和告警频率阈值动态产生动态规则集的方法,改进并提高了部署Snort应有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5.
针对当前人脸检测的研究现状与难题,采用改进的YCbCr椭圆聚类肤色模型进行肤色区域提取,根据肤色在YCb’Cr’空间的分布,对于亮度小于80的非肤色像素点会误判为肤色点,则缩小椭圆聚类;对于亮度大于230的肤色像素点会误判为非肤色点,则扩大椭圆聚类,有效避免了在高亮度区域和亮度较低的区域中的肤色点误判问题。接着利用人脸的几何特征,对二值化图中的目标区域进行比例、大小结构的分析,排除不可能的人脸区域,并基于肤色和位置进行区域优化,将处理后的结果作为候选人脸区域输出。  相似文献   
116.
袁杰  朱斐 《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0):89-91,110
实现一种基于中值滤波和梯度锐化的边缘检测方法。首先采用既能过滤噪声又能保护边缘信息的中值滤波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然后采用梯度锐化加强边缘像素强度,通过简单的二值化获得图像的初始边缘,系统采用连通区域标记的方法去除位于图像封闭边界内的残留黑块。最后通过实验结果与人工提取的结果比较,进行误差分析,找出本文算法的不足之处,以便对该算法进行改进。实践证明,本文的边缘检测方法对含有噪声点且灰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图像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对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和无线网络的特点进行了概述,分析了无线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个分分布式的无线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拓扑结构设计,通过实验,证明这个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其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8.
为了提高自动驾驶汽车环境感知的性能,增强单目相机对障碍物三维和边界信息的感知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面先验的3D目标检测算法。基于优化的中心网络(CenterNet)模型,以DLA(deep layer aggregation)为主干网络,增加目标3D边沿框中心点冗余信息预测。根据自动驾驶场景的地面先验信息,结合针孔相机模型,获取目标3D中心深度信息,以优化深度网络学习效果。使用KITTI 3D数据集评测算法性能,结果表明:在保证2D目标检测准确性的基础上,该算法运行帧率约20 fps,满足自动驾驶感知实时性要求;同时相比于CenterNet模型,在平均方位角得分(average orientation score)和鸟视图平均准确率(bird eye view AP)上分别有4.4和4.4%的性能提升。因而,该算法可以提高自动驾驶汽车对障碍物三维和边界信息的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19.
Geologists interpret seismic data to understand subsurface properties and subsequently to locate underground hydrocarbon resources. Channels 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geological features interpreters analyze to locate petroleum reservoirs. However, manual channel picking is both time consuming and tedious. Moreover, similar to any other process dependent on human intervention, manual channel picking is error prone and inconsistent.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utomatic channel detection is both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for efficient and accurat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odern systems make use of real-time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different tasks. Automatic channel detec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hat can identify streaks within the images called channels that are important to the oil companie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innovative automatic channel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he new algorithm can identify channels in seismic data/images fully automatically and tremendously increases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e algorithm uses deep neural network to train the classifier with both the channel and non-channel patches. We provide a field data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lgorithm. The training phase gave a maximum accuracy of 84.6% for the classifier and it performed even better in the testing phase, giving a maximum accuracy of 90%.  相似文献   
120.
Process monitoring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may allow components to be certified cheaply and rapidly and opens the possibility of healing defects, if detected. Here, neural networks (NNs) an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CNNs) are trained to detect flaws in layerwise images of a build, using labeled XCT data as a ground truth. Multiple images were recorded after each layer before and after recoating with various lighting conditions. Classifying networks were given a single image or multiple images of various lighting conditions for training and testing. CNN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NNs across all tasks. Furthermore, CNNs demonstrated improved generalizability, i.e., the ability to generalize to more diverse data than either the training or validation data sets. Specifically, CNNs trained on high-resolution layerwise images from one build showed minimal loss in performance when applied to data from an independent build, wherea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Ns degraded significantly. CNN accuracy was also demonstrated to be a function of flaw size, suggesting that smaller flaws may be produced by mechanisms that do not alter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the build plate. CNNs demonstrated accuracies of 93.5 % on large (>200 μm) flaws when testing and training on components from the same build and accuracies of 87.3 % when testing on a previously unseen build. Finally, evidence linking the formation of large lack-of-fusion defects to the presence of process ejecta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