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2篇
  免费   478篇
  国内免费   240篇
电工技术   389篇
综合类   258篇
化学工业   523篇
金属工艺   302篇
机械仪表   599篇
建筑科学   435篇
矿业工程   69篇
能源动力   130篇
轻工业   106篇
水利工程   62篇
石油天然气   93篇
武器工业   53篇
无线电   95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89篇
冶金工业   235篇
原子能技术   66篇
自动化技术   1940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45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464篇
  2006年   415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13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41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25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71.
872.
873.
874.
内燃机传动噪声识别的小波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降低内燃机噪声必须确定其噪声源。基于内燃机噪声信号非平稳和周期性的特点,用模拟数据说明了将小波分析应用于内燃机噪声信号分析的合理性,并利用连续小渡变换对一台车用发动机前、后端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诊断,确定了发动机的噪声源,证明了小渡分析是内燃机噪声源识别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75.
为了提高轴承故障信号的诊断性能,采用小波分析和RBF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故障分类。首先对轴承振动信号进行小波变化,采用软阈值去噪方法滤除振动信号噪声,然后对振动信号矩阵化处理,接着构建RBF神经网络,输入轴承振动信号特征向量,初始化权重和阈值,最后通过不断反向迭代得到稳定的RBF神经网络故障判别模型。实验证明:通过差异化设置隐藏层神经元数量,确定合适的RBF神经网络规模,经过小波去噪可以有效提高轴承故障判别准确率,相比于常见轴承故障分类算法,算法具有更高的故障判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876.
877.
878.
介绍了空气-旋转阀脉冲燃烧器试验装置,试验过程,并且通过试验得出了此种燃烧器的运行特性,探讨了进行流量对燃烧器压力、幅值、频率等参数的影响。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阐述了空气-旋转阀脉冲燃烧器的工作机理。  相似文献   
879.
Quo Vadis Anion Extraction? Reactive extraction processes represent efficient and smart technologies for s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metal ions in solution.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anions in biology, medicine,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practical examples of anion extraction are relatively limited compared to metal ion separation. Anion extraction processe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non‐specific ion‐pair formation with hydrophobic ammonium cations. In these processes the phase transfer of anions is dominated by their lipophilicity.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anions in comparison to those of cations are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extraction processes for the two ion types. Novel approaches for specific binding and selective transport of anionic components are based both on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iological role of anions and on the possibilities of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to built up receptor architectures with complementary binding modes for anions. In the given review the authors discuss present research tendencies and application possibilities of new extractant types for s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anionic species in solution.  相似文献   
8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