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46篇 |
免费 | 3640篇 |
国内免费 | 135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33篇 |
技术理论 | 2篇 |
综合类 | 1596篇 |
化学工业 | 1553篇 |
金属工艺 | 523篇 |
机械仪表 | 868篇 |
建筑科学 | 2381篇 |
矿业工程 | 634篇 |
能源动力 | 173篇 |
轻工业 | 385篇 |
水利工程 | 837篇 |
石油天然气 | 235篇 |
武器工业 | 104篇 |
无线电 | 401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768篇 |
冶金工业 | 335篇 |
原子能技术 | 50篇 |
自动化技术 | 50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714篇 |
2023年 | 657篇 |
2022年 | 753篇 |
2021年 | 954篇 |
2020年 | 867篇 |
2019年 | 866篇 |
2018年 | 832篇 |
2017年 | 947篇 |
2016年 | 1029篇 |
2015年 | 1067篇 |
2014年 | 1340篇 |
2013年 | 1162篇 |
2012年 | 1360篇 |
2011年 | 1303篇 |
2010年 | 865篇 |
2009年 | 878篇 |
2008年 | 770篇 |
2007年 | 822篇 |
2006年 | 753篇 |
2005年 | 627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409篇 |
2002年 | 267篇 |
2001年 | 214篇 |
2000年 | 198篇 |
1999年 | 151篇 |
1998年 | 135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105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68篇 |
1993年 | 50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选择晴朗无云的天气,利用地物光谱仪和自行设计的基于积分球的光学接收装置,测量了合肥地区的太阳直射光谱。利用Langley方法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反演了从350nm到2500nm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550nm处的光学厚度平均值是0.39156,光学厚度随波长增加而减小;对计算得出的光学厚度值作了Junge分布拟合,得到浑浊度系数k的平均值是0.18895,波长指数v的平均值是3.26504,结果表明合肥地区气溶胶中小粒子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2.
小波变换在光谱特征提取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们在处理高光谱图像时一般要对一些典型地物进行光谱分析、特征波段的提取,以便提取出最大量的有效信息,剔除无用或冗余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分类识别.采用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选用合适的小波进行分解,根据分解后的高频分量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利用局部相邻的正负极值点找出对应于原始光谱曲线上每个吸收带的左右边界;利用局部过零点,即可比较精确的提取出各个吸收带的中心波长.该方法比传统的光谱特征提取方法更简洁、有效,实验证明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光谱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3.
传统的频谱感知方法易受噪声波动的干扰,而且在低信噪比的无线通信条件下检测精度较差。通过结合提升小波去噪与动态门限能量检测算法,能有效提高传统频谱感知方法的抗噪声性能和检测精度。首先对含噪信号进行奇偶抽样,分解信号,去除噪声部分,再重构为去噪新信号,然后通过能量检测方法来统计信号的能量积累,设置动态门限,最后以动态门限判断用户信号是否存在。提升小波去噪能够有效地去除采样信号中的噪声,减少噪声对能量检测法检测精度的影响,动态门限能根据噪声波动进行调整来适应复杂的噪声环境。仿真结果表明,提升小波去噪结合动态门限能量检测算法相比于传统的频谱感知要有更优的检测精度。此方法不但提高了其对不确定噪声的抵抗性,使之能适应复杂的通信环境,而且提高了频谱感知过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44.
分析Golay3稀疏孔径结构及其调制传递函数分布,介绍模拟实验平台构建的思路和实验装置的参数。给出全孔径和Golay3稀疏孔径两种光瞳的模拟实验像,以及进行维纳滤波图像处理,并与计算机模拟成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拟实验与计算机模拟成像一致,验证了稀疏孔径光学系统成像理论和维纳滤波技术应用于稀疏孔径光学系统图像复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5.
46.
为了提高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BOTDA)在长距离监测应用中的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布里渊光时域系统实时性增强方法。该方法包含稀疏表示、随机采样和信号重构三个部分。首先采用K-均值奇异值分解算法获得布里渊增益谱的稀疏表示,然后通过高斯随机采样和正交匹配追踪算法进行布里渊增益谱重构。为了验证所提方法的性能,仿真生成了不同信噪比水平的布里渊增益谱,搭建了45 km的布里渊光时域系统进行温度传感实验。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在累加平均次数为100时,所提算法将信噪比提升了6.37 dB,优于累加平均次数3000时的10.13 dB,对应测量时间减少了1/30;采用8 MHz步长数据重构布里渊增益谱,该方法的重构结果与4 MHz步长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992,对应扫频时间减少了一半。所提算法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提升了测量实时性。 相似文献
47.
48.
There are protocols that can be used by mobile clients to discover service providers in foreign networks to which they get attached, e.g., SDP of Bluetooth and SLP of IETF. These protocols do address service discovery, but do not address the selection of a service provider among a set of candidates according to a physical proximity of the client and service provider. The goal of the research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s to integrate proximity-based selection mechanisms to service discovery protocols. We present in this paper protocols that allow nomadic clients to discover and select service providers according to physical proximity. 相似文献
49.
7050航空铝合金激光冲击强化残余压应力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用激光冲击强化处理装置对重要航空铝合金结构材料7050T7451、7050T7452不同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冲击强化处理,并对试件激光冲击区存在的残余压应力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经激光冲击处理后试件表面具有极高的残余压应力,可达-200MPa以上;经过两次迭加冲击处理能够极大提高强化效果,其残余压应力相比单次冲击处理提高1倍以上;单面两次迭加处理与双面依次迭加冲击处理相比,试件正面(先冲击一面)残余压应力水平相当,且双面依次迭加处理试件反面(后冲击一面)的残余压应力远小于正面。以上一系列重要结果均为首次通过试验发现,对激光冲击强化处理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最后还给出了相应的表层组织结构分析和疲劳寿命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50.
Wireless underground sensor networks: Research challeng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work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 Wireless Underground Sensor Network (WUSN). WUSNs can be used to monitor a variety of conditions, such as soil properties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 and toxic substances fo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Unlike existing methods of monitoring underground conditions, which rely on buried sensors connected via wire to the surface, WUSN devices are deployed completely belowground and do not require any wired connections. Each device contains all necessary sensors, memory, a processor, a radio, an antenna, and a power source. This makes their deployment much simpler than existing underground sensing solution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in a dense substance such as soil or rock is, however, significantly more challenging than through air. This factor, combined with the necessity to conserve energy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unearthing and recharging WUSN devices, requires that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be redesigned to be as efficient as possible. This work provides an extensive overview of applications and design challenges for WUSNs, challenges for the underground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cluding methods for predicting path losses in an underground link, and challenges at each layer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stac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