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76篇
  免费   1605篇
  国内免费   861篇
电工技术   286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1023篇
化学工业   2277篇
金属工艺   284篇
机械仪表   369篇
建筑科学   541篇
矿业工程   159篇
能源动力   504篇
轻工业   3247篇
水利工程   155篇
石油天然气   185篇
武器工业   105篇
无线电   160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59篇
冶金工业   310篇
原子能技术   67篇
自动化技术   2760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436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745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581篇
  2018年   539篇
  2017年   557篇
  2016年   577篇
  2015年   595篇
  2014年   816篇
  2013年   874篇
  2012年   902篇
  2011年   1013篇
  2010年   678篇
  2009年   684篇
  2008年   670篇
  2007年   753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527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79篇
  2002年   276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99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含偶氮苯基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以对甲氧基苯胺和对硝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偶合、取代反应以及酯化反应,合成2种含偶氮苯基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4-[4-(4-甲氧基苯基偶氮)苯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和4-[4-(4-硝基苯基偶氮)苯氧基]丁基甲基丙烯酸酯.利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对所合成的单体及反应中间体进行结构表征,并探讨合成反应条件.通过UV-Vis吸收光谱研究其紫外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引入柔性的丁基,含偶氮苯基团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紫外吸收峰均没有发生明显位移.  相似文献   
142.
离子液体以其独特的性质广受关注,被称为"绿色设计者溶剂",人们对其潜在的应用价值做了大量的研究.实验采用HyperChem软件构建了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EMIM][BF4])离子液体分子结构的3D模型,并用PM3法进行预优化,然后应用Gaussian 03w程序分别在RHF/6.31G(d)和BLYP/6-31G(d)计算水平上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并经振动频率和强度分析得到理论红外谱图.结果表明,[EMIM][BF4]离子液体的阴阳离子存在着氢键等弱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3.
针对具有时变时滞的中立型Hopfield神经网络,在对时变时滞的合理假设下,文中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泛函,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判定时变时滞中立型Hopfield神经网络系统的全局一致渐近稳定性。所得判据是建立在一个代数Riccati方程及其对应离散Lyapunov方程存在对称正定解之上的,并得出了易于计算机仿真实现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判据形式,仿真验证了结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4.
以偶氮氯膦Ⅲ(CPAⅢ)作为显色剂,研究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含偕胺肟基功能高分子膜螯合电极对铀酰离子的吸附量的实验方法。确定了分光光度法测定的铀酰离子吸附量的实验条件:吸收光波长670 nm,CPAⅢ标准溶液(0.001 mol.L-1)的用量3mL,测定体系的最佳pH值1.0,室温下显色时间2 min。在此实验条件下,绘制了铀的工作曲线,并得到摩尔吸光系数为ε=29 750 mol-1.L.cm-1。对比电子能谱法所测定的脱附铀前后的螯合电极表面的铀含量(脱附前后亮区铀含量分别为38.12%和6.29%,暗区铀含量都为零),得到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的铀含量并不是螯合电板表面的真实铀含量,但却是脱附下来的铀的真实量,这肯定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铀的吸附量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45.
采用预乳化工艺,半连续种子聚合法,通过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丙烯腈(AN)、丙烯酸(AA)以及磷酸酯功能性单体Y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功能性苯丙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种类、乳化剂用量、乳化剂复配比、引发剂用量、软硬单体比、功能单体AA的用量以及含磷单体Y的用量对乳液及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阴离子型...  相似文献   
146.
为解决SoC(System-on-Chip)验证覆盖率和工作量问题,基于可重用思想、采用事务验证模型、随机激励生成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层次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功能验证系统(LSAVS:LiShan Automatic Verification System)。采用该验证系统后,SoC验证工程师开发测试向量的工作量由使用传统验证方法的60%降低到10%,同时保证了功能验证100%的覆盖率,达到快速高覆盖率的验证目的。  相似文献   
147.
提出了基于样本数据组合的Fuzzing技术,并抽象出了解决样本数据覆盖问题(data sample covering problem,DSCP)的数学模型;为了更好地解决样本数据覆盖问题,提出了改进遗传算法(developed genetic algorithm,DGA),通过实例实验说明了DGA的有效性,并且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在求解复杂协议文件样本数据覆盖问题时比贪心算法和简单遗传算法具有更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8.
一种新的动态视觉传感器网络目标覆盖率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视觉传感器网络目标覆盖研究中把目标点看成一个质心,而实际中存在物体直径可能大于视频节点半径、质心模型不适用的情况,针对此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视觉传感器目标物体覆盖率问题。基于此问题同时结合有向感知模型,提出有向线性感知模型,并基于该模型使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物体覆盖率进行仿真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9.
根据煤矿工作面无线通信的需求,分析了现有工作面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状网和ZigBee技术的煤矿工作面无线全覆盖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综合基站和WiFi网关的设计。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工作面数据、语音、视频等不同信息的无线传输需求,实现了工作面无线信号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50.
Composite particles composed of solid powders and polymer were prepared by semichemical recycle of wasted plastics. Waste expanded polystyrene was used as raw materials of polymer matrix of composite particles. Both magnetite and silicon carbide powders were used as solid powders to give thermal and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magnetization, respectively. In the experiment, the oil‐phase dissolving expanded polystyrene was dispersed in fine droplets into the continuous water phase. Two kinds of powders were added at the same time or separately in the O/W dispersion. 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found to have the structure that polymer particle was covered with two kinds of solid powders. The mean diameter of composite particles and the content of each solid powder were strongly affected by the addition time when silicon carbide powder was added into the dispersion.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gradient adhesion layer due to two solid powders was able to be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polymer particle. © 2003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88: 483–488, 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