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47篇 |
免费 | 1049篇 |
国内免费 | 69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87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667篇 |
化学工业 | 181篇 |
金属工艺 | 131篇 |
机械仪表 | 601篇 |
建筑科学 | 244篇 |
矿业工程 | 162篇 |
能源动力 | 123篇 |
轻工业 | 115篇 |
水利工程 | 148篇 |
石油天然气 | 147篇 |
武器工业 | 105篇 |
无线电 | 141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92篇 |
冶金工业 | 139篇 |
原子能技术 | 116篇 |
自动化技术 | 40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9篇 |
2023年 | 120篇 |
2022年 | 239篇 |
2021年 | 261篇 |
2020年 | 273篇 |
2019年 | 190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252篇 |
2016年 | 304篇 |
2015年 | 327篇 |
2014年 | 524篇 |
2013年 | 493篇 |
2012年 | 617篇 |
2011年 | 628篇 |
2010年 | 495篇 |
2009年 | 486篇 |
2008年 | 537篇 |
2007年 | 613篇 |
2006年 | 504篇 |
2005年 | 526篇 |
2004年 | 368篇 |
2003年 | 333篇 |
2002年 | 272篇 |
2001年 | 212篇 |
2000年 | 167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88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77篇 |
1995年 | 68篇 |
1994年 | 46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19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9篇 |
197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S7-200型PLC的PID控制技术来实现砌块养护窑的自动控制系统,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配置以及软件设计流程图,并根据模拟实验的编程经验.介绍了编程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2.
介绍了输液结束后的自动呼叫监控系统的硬件、软件。该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了医院的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23.
本文结合大专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分析硬件类课程教学现状,探讨有关课程的优化组合,研究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一个将参考模板存放在智能卡上的与相关的话者确认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相关算法和参数设置。 相似文献
25.
26.
27.
针对车辆分类检测在精度和实时性方面存在的挑战,提出了一项改进方案,以优化YOLOv5s 模型,旨在实现轻量化 的汽车检测。通过在MPSoC硬件架构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 上设计系统,成功打造了一个具备高精度、快速检测和低 能耗的解决方案。为了使得模型更适合嵌入式设备部署,采用了MobileNetv3 Small 替代YOLOv5s 的主干网络,并引入卷积 块注意力模块(CBAM) 注意力机制和Inner-IoU Loss 优化方法,使模型在轻量化的同时提升了检测精度和速度。改进后的模 型相较于原始Yolov5s模型,平均精度均值(mAP) 提升了14.8%,参数量减少了49.7%,模型体积减小了40.7%,计算量减 少了48.9%,在NVIDIA 3060上,改进后的检测速度提升了48.8%,达到了82 fps。此外,还利用FPGA 对YOLOv5s 进行了 硬件加速。经过优化的系统达到了45fps 的检测帧率,并保持了较高的精度和速度,这一系统易于部署,适用于智能交通系 统,满足其高效实时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28.
军用自动测试系统通用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自动测试系统软、硬件平台的通用性技术是目前测试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自动测试系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通用平台的概念和系统结构,详细讨论了如何从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方面实现通用性的关键技术,并通过某机载综合检测设备的应用实例描述了关键技术的使用方法。工程实用表明,该综合检测设备具有很强的通用性、易扩展性和维护性。 相似文献
29.
An intelligent verification platform based on a structured analysis model is presented.Using an abstract model mechanism with specific signal interfaces for user callback,the unified structured analysis data,shared by the electronic system level design,functional verification,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enables efficient management review,auto-generation of code,and modeling in the transaction level.We introduce the class tree,flow parameter diagram,structured flow chart,and event-driven finite state machine as structured analysis models.As a sand table to carry map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levels via an engine,this highly reusable platform provides the mapping topology to search for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and the graph theory for comprehensive coverage and smart test case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gine generates efficient test sequences,with a sharp increase in coverage for the same vector count compared with a random test. 相似文献
30.
Slicing Software for Model Construction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atcliff John Dwyer Matthew B. Zheng Hongjun 《Higher-Order and Symbolic Computation》2000,13(4):315-353
Applying finite-state verification techniques (e.g., model checking) to software requires that program source code be translated to a finite-state transition system that safely models program behavior. Automatically checking such a transition system for a correctness property is typically very costly,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size of the transition system as much as possible. In fact, it is often the case that much of a program's source code is irrelevant for verifying a given correctness property.In this paper, we apply program slicing techniques to remove automatically such irrelevant code and thus reduce the size of the corresponding transition system models. We give a simple extension of the classical slicing definition, and prove its safety with respect to model checking of linear temporal logic (LTL) formulae. We discuss how this slicing strategy fits into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riving effective software models using abstraction-based program specialization. 相似文献